阴影
阴影 阴影
B12版:三彩风·随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杜甫的偃师足迹
收藏幸福
早餐的顽固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3 月 28 日 星期    【打印】  
洛城随想>>>
杜甫的偃师足迹
□乔现锋
  徘徊在诗圣墓前,一连串的词翻腾在我的脑海:颠沛流离、忠君思想、沉郁顿挫……

  初春时节,我专程拜谒了诗圣——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一处位于偃师境内的墓园。

  我依稀记得原先路边有一个很大的指示牌,而今遍寻不着,边走边问,有的老乡知道,有的漠然摇头。看来,诗圣离我们真是有一定距离了。

  在偃师城关镇杜楼村的一所中学里,我终于找到了诗圣的安息之地。一通高大的石碑,恰似一代诗圣在诗歌领域树起的高大丰碑。石碑后面植满了刺柏,有直径10余米的圆形土冢,远远望去,更衬托出墓园的大气、厚重。墓地前面是学校里开阔的操场,两边则是郁郁葱葱的绿色植物,使整个墓园笼罩在一片典雅、静穆的氛围之中。

  据史料记载,诗人杜甫的一生,与有着“七朝古都”之称的偃师有着“不解之缘”。诗人30岁那年(公元742年)就曾常住偃师首阳山下,直到13年后才移居长安,在逝世后又迁葬于偃师。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巩县,7岁学诗,9岁写得一手好字,十四五岁时,诗文就得到洛阳名士李邕、王翰等人的赞赏。公元731年,杜甫曾漫游江南和齐、赵等地。公元741年杜甫从山东回到东都洛阳,在偃师县城西北尸乡的首阳山下,挖了几孔土窑住了下来,这就是他后来在诗中常常提起的“陆浑山庄”、“土娄庄”、“尸乡土室”。他定居于此13年,直到公元754年移居京师长安。杜甫在偃师定居的13年,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由治而乱的转折时期。杜甫看透了唐王朝统治的黑暗与腐败,看到了歌舞升平掩盖下的尖锐的社会矛盾,在这期间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和《兵车行》、《丽人行》等一批不朽诗篇。从侍奉皇帝到甘为平民,这一伟大的转折,就是他在偃师居住期间完成的。

  公元754年,杜甫携家眷离偃赴京师,开始了他一生中最为艰难的生活……公元770年冬天,病情日益加重加上饥寒交迫,59岁的诗人于湘江中的一条破船上永别了人世……杜甫临终嘱咐次子宗武,一定要将他葬于偃师。公元813年,其孙杜嗣业在诗人去世43年之后,历尽千辛万苦,扶柩北上,成全了诗人临终的遗愿……

  徘徊在诗圣墓前,一连串的词翻腾在我的脑海:颠沛流离、忠君思想、沉郁顿挫……我暗自思量,若一代诗圣生于今日,还能创作出那么多的不朽诗篇吗?乱世出才子,激愤出诗人,或许自有一定的辩证法在里面。值得告慰诗人的是,诗人曾经生活过的这片热土上,由老、中、青三代诗歌爱好者自发组成的“杜甫诗社”已正式宣告成立,他们正追忆着诗圣的足迹,秉承诗人的遗风,用生花妙笔书写着盛世的华章!

  诗圣墓地东北角不远处,是其祖父、一代名将杜审言的安葬之处,高大的石碑系偃师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所立。祖孙两代也算是圆了团圆之梦。

  离去时,我忽然想到,想必诗圣看我河洛大地今日之景象,他老人家又该“漫卷诗书喜欲狂”了吧。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