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金凤 |
|
马金凤,这个名字前,不需要任何定语。放眼天下,像她这样89岁高龄还活跃在艺术舞台上的,能有几人?
昨晚,马金凤在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晚会现场,演唱了《穆桂英挂帅》选段后,全场观众报以热烈的掌声。舞台上,马金凤是家喻户晓的豫剧泰斗,可走近她后,我们却发现她像洛阳城里的一个普通老太太一样平易近人,对这片河洛大地,她爱到了极致……
印象:豫剧泰斗,似亲切的邻家老太
9日上午,我们驱车来到位于郑州市中原区的一个居民小区。这里是马老的女儿马汎浦的家,马老从位于青岛的儿子家回来后,最近几个月一直住在这里。
“你们都吃了没有?”我们见到马老时,她正在吃饭。
不一会儿,马老吃完了早饭,并起身把碗筷收拾干净。尽管马老已89岁,可我们看到的她气色不错,一点儿也不像耄耋老人。
马老穿着红色毛衫和普通布鞋,看起来和邻家老太没有区别。不过,她举手投足间的大家风范,却让人肃然起敬。
在马汎浦的帮助下,老人穿上了一件大红色外套,整个人显得更精神了。马汎浦说,不久前,老人在医院住了一个月,现在即便在家调养,也每天和医生保持着联系。本来马老每天早上都喝面汤,但为了加强营养,医生建议她喝牛奶。于是,她听从医生的意见,每天喝一次牛奶,但其余两餐仍喝面汤。
一切收拾妥当,我们正准备带着马老一起回洛阳时,马老突然对我们说:“走了连口水都没喝。”这句充满歉意的话,让我们在惊讶的同时,心里也充满了暖意。
和蔼慈祥,对晚辈充满关爱,好像洛阳城里一个普通的邻家老人一样——这就是这位豫剧界泰斗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
心声:只要洛阳需要,我就随时回来
在回洛阳的途中,马老说,这几年她一直住在青岛的儿子家或郑州的女儿家,但她在洛阳还有一套房子,洛阳是自己的家,能回去还是得回去转转。
提到牡丹文化节,马老说:“只要洛阳需要我,我就回去。”但马汎浦告诉我们,2007年马老生过一次重病后,医生就叮嘱过他们,尽量少让马老登台演出,因此,他们已经婉拒了不少邀请。
“现在我妈出去都得带着速效救心丸。”马汎浦说,母亲刚在医院住了一个月,出院后谢绝了一切演出邀请,并积极调养身体,老人家不想让自己因为身体原因而来不了洛阳。
王襄翠是马老的助理,已跟随马老50多年。她说,这次,马老专门给她打电话说:“洛阳的事,一切服从需要。”担心王襄翠忘记,马老还专门让女儿给她发了条短信。
使命:把戏唱好,把学生教好
不少人都知道,马老人生经历曲折,她出生于山东曹县,4岁从艺,师承生父,7岁初红,后随父亲逃难来到河南,数次被转卖,从唱河北梆子到改学豫剧,直到成为马派鼻祖,被称为“祖国戏曲界活化石”,这位老人已经在舞台上站了85年。
到底是什么支撑着她走到现在?一位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为什么还能活跃在舞台上?
也许,马老的这句话能说明一切:“舞台就是我的生命,在舞台上与观众见面就是我最大的幸福。”马老说,出名也好,敬仰也好,一切幸福都是观众给的。
“旧社会父亲唱戏恁好,还是被饿死在兰考县。”马老说,家里三代要饭,从山东逃荒来到河南,是党给了她现在的一切。她在新社会获得了自由,获得了尊重,现在儿女孝顺、子孙满堂,唱好戏,是她目前唯一能为社会做的事。
“把戏唱好,把学生教好,是我的任务、我的使命,能唱就唱,唱不了就教、就宣传豫剧。只要还活着,我就不能忘记我的任务。”尽管已经年近九旬,可马老说起话来依然思路清晰,充满人生智慧。
谈戏:听戏、唱戏都能“治病”
在豫西有句关于马老的顺口溜:看看马金凤,一辈子不生病。
昨日,马金凤为我们讲了关于这句话的故事。
解放初,马老在当时的巩县(今巩义市)农村唱戏,看戏的观众中有一个在架子车上躺着的老太太。老人病重,但非让孩子拉着她去看戏。
看马老的戏,老太太越看越有劲并让孩子给她吃东西。到最后,老太太又说又笑,竟自己坐起来了,病也好了。后来,此事越传越广,也就有了这句顺口溜。
“对我来说,唱戏能治病。”马老笑着说,以前,她发烧或感冒只要一唱戏,一提神就好了。
马汎浦说,有一次,她陪着母亲去安徽唱戏。上台前,母亲血压高压达到了170,她非常担心,但马老坚持上台。结果,一场戏唱下来,马老的高压降到了120,连马老都觉得很神奇。
马汎浦分析说,可能是马派唱腔高亢激昂,而经典剧目《穆桂英挂帅》更是脱离了传统戏曲才子佳人的老套,穆桂英53岁还能出征打仗,本身就激励人积极向上,因此,观众包括马老本人也能从中获得力量来对抗病魔。
马汎浦说,2005年,当时已83岁的母亲在嵩县登台演出。当母亲唱完准备下台时,走了一半突然不动了,当时把她吓了一跳,难道母亲身体不舒服了?谁知马老说了句“我还想唱。”于是,在观众的叫好声中,马老又即兴唱了一段。
养生:面汤是护嗓妙方
尽管已经89岁,但马老仍有一副好嗓子。她说:“我把嗓子看得比生命还珍贵,因为嗓子是我的武器。”
马老参加过很多宴会,可无论饭菜多好吃,只要对嗓子不好,马老就不尝试。有时候,马老会说:“我真想尝尝葡萄酒是什么滋味,可我还是不能喝。”
王襄翠说,有一次演出后,演出的组织者宴请马老,特意为她准备了珍贵的野生鲍鱼。但是,趁这个组织者出去接电话之际,马老赶紧把鲍鱼给身边的人吃了。
“补品对嗓子不好,可是马老心善,不忍伤了别人的好意。”王襄翠说。
马老保护嗓子的“公开的秘密”就是每天喝甜面汤。这是马老十几岁时,一位老中医告诉她的护嗓方法。
感动:“我爱洛阳”四字重千钧
马老到洛阳后,我们问马老能否为喜爱她的洛阳人民写几句话,马老欣然应允。
她不假思索地在白纸上写下了“我爱洛阳”4个字。
可能因为年龄大了,马老的手有些颤抖。写了一遍后,她端详着自己的字,觉得不满意,于是又开始写起来。仅一个“爱”字,她就写了7遍,直到满意,才交给了我们。
话不多,力千钧。当我们接过马老用心写下的几个字后,觉得手中的纸也变得沉甸甸的,因为它们浓缩了这位老艺术家对这座城市最深的感情。
献花:“洛阳牡丹”对洛阳牡丹爱不释手
马老休息一会儿后,本报记者将一篮雍容华贵的牡丹插花送给了她。这篮插花以两朵硕大的“洛阳红”为主调,周围以桃花和百合作为点缀。
我们告诉马老,这篮名叫“双丹飞燕”的插花出自一个普通读者之手,在《洛阳晚报》举办的牡丹插花大赛中,该读者得知马老将在庆典晚会上亮相,便特意制作了这篮牡丹插花,以表达对马老的敬仰与爱戴。
接过插花后,马老看着花篮中的牡丹笑意盈盈。我们把这篮插花的寓意告诉了马老:桃花代表吉祥,黄杨象征长青,而中间最夺目的牡丹自不待言——从20世纪50年代起,马老就被海内外人士誉为“洛阳牡丹”。
“谢谢《洛阳晚报》的读者,让你们费心了。”马老说。周围不断有人跑过来和她合影,这位豫剧泰斗没有任何架子,一一满足人们的心愿。
我们担心马老年事已高,端着这篮插花会吃力,可她和大伙儿合影过程中,始终舍不得放下,一直把插花捧在手上……
■相关链接
马金凤,89岁,豫剧女演员,历任商丘、洛阳豫剧团团长,中国剧协河南分会副主席,1956年进京演《穆桂英挂帅》轰动了北京剧坛,被誉为“真国色”的“洛阳牡丹”。代表作:豫剧《穆桂英挂帅》、《花打朝》、《花枪缘》等。
作家老舍赠诗赞美:“大众喜颜开,洛阳金凤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