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9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开幕式文艺晚会演出盛况 |
|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北宋。
元明清三朝,随着洛阳政治、经济地位的下降,花事活动渐趋衰落,但经过隋唐至北宋数百年的熏陶,洛阳牡丹已经深深植根于河洛大地,在百姓心中形成了浓厚的牡丹情结。
1 牡丹花会应运而生
新中国成立后,洛阳牡丹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百姓的喜爱。
1959年10月,周恩来总理视察洛阳,听说洛阳牡丹濒临绝境后,立即指示:“牡丹花是我国的国花,它雍容华贵、富丽堂皇,是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美好幸福的象征,要赶快抢救。”
洛阳牡丹真正浴火重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
1982年9月21日,洛阳市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作出决定:确定牡丹为洛阳市市花,每年4月15日至25日,为牡丹花会会期。
1983年4月15日,首届洛阳牡丹花会如期开幕。首届牡丹花会,我市共接待来自7个国家、地区和全国22个省、市、自治区的游客250万人次。
在沉寂了数百年后,洛阳牡丹迎来了新的春天!
“洛阳人惯见奇葩,桃李花开未当花。须是牡丹花盛发,满城方始乐无涯。”举办牡丹花会(从第29届起,牡丹花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与其说是洛阳人在新时代的一项创举,不如说是洛阳人牡丹情结的传承和延续,是深深植根于河洛大地的牡丹文化在积聚了近千年力量后的重新“绽放”。
这一次“绽放”,竟是如此娇艳、如此斑斓!
1983年之后,洛阳人年年在春意盎然、牡丹飘香的时节举办这项盛会。我们不妨通过当年媒体的一则报道来感受首届牡丹花会的盛况:“4月17日,100多种牡丹盛开,20多万人前往观赏牡丹,盛况空前。清晨6点钟,赏花者从四面八方潮水般涌向王城公园。来自郑州、开封、平顶山、许昌、新乡等地的一些赏花者是深夜乘车赶到洛阳的。”
如今,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已成为全国四大节会活动之一,多次获得“全国十佳节庆活动”称号。
2 洛阳成为中国牡丹栽培中心
从牡丹花会到牡丹文化节,这29年间受益的是牡丹、牡丹产业、牡丹文化,还有与牡丹息息相关的洛阳旅游。
牡丹花会举办之初,我市仅有王城公园、牡丹公园、西苑公园几个牡丹观赏园。如今,全市成规模的牡丹观赏园达到12个,形成了市区、邙山和南部山区三个次第开放的核心观赏区。全市牡丹种植和观赏面积达1.7万多亩,年产牡丹种苗300万株、牡丹盆花40万盆,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欧美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昔日,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如今,花开花谢遂人愿,四季皆可赏牡丹。这一变化,得益于牡丹科研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我市相继成立了牡丹研究院、牡丹生物学重点试验室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品种最多的牡丹基因库,在牡丹培育、花期控制等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实现了牡丹全年开花。
北宋时洛阳牡丹甲天下。当时,周师厚所著的《洛阳花木记》曾经详细描述了当时在洛阳所见到的花木,其中记录的牡丹品种也不过109个。如今,我市有九大色系牡丹品种1260个,占全国牡丹品种总量的近70%,洛阳已经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牡丹的栽培中心之一。
牡丹化妆品、牡丹干花、牡丹食品、牡丹剪纸、牡丹刺绣、唐三彩牡丹画……在牡丹文化节的助推下,我市初步形成了从牡丹种植到牡丹系列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条。我市还深度挖掘牡丹文化内涵,打造了大型歌舞剧《河洛风》、《十万宫廷乐舞》,涌现出了王绣等一批全国知名的牡丹画家。孟津县平乐村有百余个牡丹画专业户和400多名农民画师,年创作牡丹画10万余幅,被誉为“农民牡丹画创作第一村”。
牡丹文化节还带动了洛阳旅游业的发展。去年牡丹花会,我市共接待游客162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80亿元,分别占全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总收入的约1/3。近年来,我市又推出了小浪底观瀑节、河洛文化旅游节、伏牛山滑雪节等节会活动,形成了“四季有节会,四季看牡丹,四季能滑雪,四季泡温泉”的旅游产品新格局。
3 最靓的城市名片
如今,牡丹文化节不仅是洛阳最靓的一张城市名片,也是向世人展示洛阳魅力的一扇最佳的窗口,更是洛阳与世界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还是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
牡丹文化节带动了洛阳城市建设。这项盛会举办以来,我市每年都要集中建成一批工程。这些工程包括洛阳飞机场、火车站等城市基础设施工程,也包括洛浦公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等群众休闲娱乐场所,还有牡丹桥、牡丹大道、牡丹广场、牡丹大酒店、牡丹城宾馆等一批以牡丹为标志的建筑物。
牡丹文化节提升了洛阳城市形象。每年的开幕式和庆典晚会等重要活动都会在中央电视台等媒体上连续播放,我市在牡丹文化节期间还广泛邀请中外记者进行报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牡丹文化节还促进了招商引资,惠及百姓生活。每逢盛会,我市都要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市民与外地游客一道赏花、观灯、看演出。牡丹文化节既是牡丹的盛会,也是百姓的节日。
4 花会升格 走向世界
从1983年举办至今,这项盛会曾经两易其名。最早叫洛阳牡丹花会,1991年4月更名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今年再次易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这不仅是名称的更换,更有内涵的延伸。
创办之初,洛阳牡丹花会由市政府主办,是洛阳市的一项活动;1991年,牡丹花会更名为河南省洛阳牡丹花会,省政府成为主办单位,牡丹花会成为全省一项举足轻重的活动。
今年,牡丹花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主办单位改为文化部和河南省人民政府。这标志着洛阳牡丹花会由省级节会活动正式升格为国家级,是牡丹花会举办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正如省委书记卢展工所说:“文化部第一次参与,与河南省政府共同主办牡丹文化节,标志着牡丹文化节的规格、层次、内涵和品牌有了新的提升。”
文化部负责人也表示,将全力支持洛阳牡丹文化节,力争通过3年至5年努力,将这一节会活动提升为我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节会和文化品牌之一。
这意味着,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从洛阳走向河南,又从河南走向全国,借助这次升格的机遇,还要阔步走向世界!
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而起,伴随着科学发展、福民强市的春风而兴,也必将伴随着中国大发展的春风走向新的、更大的辉煌。
(鸣谢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