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6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白居易与牡丹(下)
曹:三分天下有曹,七步之内成诗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4 月 19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隋唐名人与牡丹(5)
白居易与牡丹(下)
□ 记者 孙钦良
  在洛阳,白居易对履道里进行了细致绿化,有了自家园林,可以随时赏花。

  唐代洛阳私家园林居多,履道里宅院本来就有较好的园林基础,白居易入住后,根据他熟悉的苏杭园林特色,加进一些江南元素,进行了绿化美化。

  有了自家园林,便可随时赏花了。文献中记载:“长庆五年(公元825年)春,修葺新居,油漆朱色门窗。”白居易在诗中对此也有相应描述:“弊宅须重葺,贫家乏羡财。桥凭川守造,树倩府寮栽。”意思是说,洛阳地方官员曾帮他修葺园林。“朱板新犹湿,红英暖渐开。仍期更携酒,倚栏看花来”,油漆了门板,整修了宅院,栽了树,种了花,红漆还未干,花已渐次开放。这时的白居易非常高兴,期冀着和朋友携酒赏花。

  难得他精神上如此放松!

  过去,白居易一直强调“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那一年,他为了武元衡(宰相,偃师人)被刺案,上疏请急捕贼,以雪国耻,为执政者所厌恶,被贬为江州司马,自此沦落天涯,悲愤郁悒。他把自己比作被冷落的白牡丹,“白花冷淡无人爱,亦占芳名道牡丹”。那时他爱花,爱得好苦,在《白牡丹》一诗中,他写道:“怜此皓然质,无人自芳馨。众嫌我独赏,移植在中庭。留景夜不暝,迎光曙先明。对之心亦静,虚白相向生。”你看,本来牡丹这种花是象征富贵的,富贵就该花团锦簇,就应富丽堂皇,白居易却自比白牡丹,这是冷色调,质地纯洁,却容易被人嫌弃。

  他还写了《惜牡丹花》二首,表达自己复杂的心情。第一首为:“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意思是说,他惆怅地看着台阶前的红牡丹,到傍晚只有两枝残花还开着。若明晨风起把花吹散,还不如连夜手执火把,关注这正在衰谢的牡丹!这诗写得与众不同,别人看花惜花,都是花败了才怜惜,他却逆向思维,盛开时便想到了衰败,衰败前便有了惜意,以至于“把火”照花。此举比较感人,此诗比较新颖,带有无尽的人生感慨。

  第二首为:“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晴明落地犹惆怅,何况飘零泥土中。”以上两首诗,题材都一样,都是惜花,但切入角度不同。第一首“晚来唯有两枝残”,写花朵犹在,而怜意已生;第二首“寂寞萎红低向雨,离披破艳散随风”,开头便是败蕊残花,一片狼藉不说,更兼雨打风吹。白居易的意思是:当牡丹盛开之时,自然不会被冷落,可一旦花萼低垂,冷雨中花瓣零落,随风飘散,还会有谁来欣赏呢?他有这种情怀,确是牡丹知音,是真正懂花之人。咏花诗写到这份上,已是咏物言志了。

  白居易写牡丹的视角,对其他诗人也有影响。李商隐在《花下醉》中写“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明显是学白居易的“夜惜衰红把火看”;到了宋代,苏东坡写海棠花:“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意境虽然更美更雅,但惜花之方式,仍是白居易的原创。

  白居易不仅写牡丹,还买牡丹、种牡丹。他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贵贱无常价,酬直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喻: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意思是说,暮春牡丹开放,京城车马来往,人们都来看花,心情却不一样。一个老农在花市低头长叹“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一株开了百朵花的红牡丹,价值竟相当于二十五匹帛;“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买一丛深色的牡丹花,要挥霍掉十户中等人家的税粮!

  这就是看花的白居易,看花之后,必然思考;这就是写花的白居易,写花之后,必然点题。我们从这首诗可以看出,当时的牡丹价格已超出百姓的消费水平,而“卖炭翁”、“田舍翁”这样的劳动人民,能常常走进白居易的诗里,给我们一个远去的背影,这是“白诗”中的独特风景。

  白居易关注牡丹,吟咏牡丹,对后世影响很大。近日,我收到今年第4期《牡丹》杂志,发现这是个“牡丹专号”,上面有洛阳人写的牡丹诗,其中有三首古体诗,古意新意兼具,思想感受融汇:“谷雨牡丹红满城,微风到处绿肥争。千家万户盈宾客,初上华灯香染声。”“为看牡丹开镜妆,胭脂薄粉黛眉长。花前不料失颜色,才悟清新是雅芳。”“姚黄魏紫洛阳红,赵粉双妃淑女风。软玉温香丛中笑,银红巧对肉芙蓉。”(作者鲍莹珂,女诗人,《洛阳诗词》副主编)。还有一首自由诗,自比牡丹来倾诉:“我以绽放的方式倾诉,我用生命把寂寞涂成一片斑斓,人们曾经叫我芍药,也有人叫我将离,如今人们叫我牡丹,这名字承受着他们寄托的富贵。不过我知道,我只是一朵用开花的方式存在的草。”(作者刘双贵,诗人,洛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你看,这已颇有深意:我们对牡丹的理解,可能早已是误读,而牡丹清楚自己不过是一朵开花的草——两相对照,我有了新发现:参看一下今日的牡丹诗,会更好地理解古人与牡丹……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