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物档案 名称:北魏彩绘陶俑(杨机墓) 出土时间:不详。征集于2005年 出土地点:宜阳县 文物年代:北魏 规格:陶俑、墓志、瓷器等共118件 价值:不仅为我们研究洛阳北魏晚期丧葬礼仪提供了一份珍贵的资料,还能让我们从中了解到北魏时期的服饰、乐舞、军事武装等。 |
| 北魏陶俑。 |
|
公元4世纪末,住在塞外的少数民族鲜卑拓跋氏逐渐强大,并率兵南下,联合汉族士族集团建立了北魏政权。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历经六帝四十一年,洛阳地区成为北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洛阳出土的一些陶俑,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历史进程,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场景。
北魏的陶俑是唐三彩的前身,而洛阳博物馆展出的一组在北魏重臣杨机墓中发现的陶俑,是众陶俑中的佼佼者。
1 发现陶俑:一次闲聊,让博物馆得到一组宝贝
洛阳博物馆的专家孙章峰说,2005年4月的一天,洛阳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一起闲聊时,有个临时工说他的朋友手头有件宝贝,准备捐给故宫博物院。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能捐给故宫博物院的宝贝肯定很好。如果宝贝的主人愿意捐献,把宝贝留在洛阳,岂不更好?
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进一步打听到:宝贝其实不是一件,而是一组北魏时期的陶俑、墓志和瓷器,宝贝的主人是宜阳县一个姓张的商人。
北魏陶俑不仅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唐代的唐三彩一样,是一个历史阶段在艺术方面的代表作,还是中原汉族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融合的产物,具有很高的价值。
因为洛阳是北魏的都城,因此,北魏陶俑多在洛阳周边地区被发现,是具有“洛阳特色”的文物,因此,每一件北魏陶俑都是珍宝。
事不宜迟,洛阳博物馆原馆长王绣带人赶往宜阳县寻找宝贝主人。
很快,宝贝主人被找到了,他叫张文敏,是宜阳建安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这组文物是他于2004年从社会上征集来的,共118件。其中,有杨机墓志,杨机夫人梁氏墓志及石器3件、青瓷器13件,其余为陶器和陶俑。
征集到这组文物后,张文敏感觉到文物价值高,就决定将其捐献给故宫博物院。
得知王绣等人的来意后,张文敏非常慷慨地表示,愿意无偿将这组文物捐给家乡的博物馆,让它得到更好地保护和利用。
从此,这组珍贵文物留在了洛阳。
为了答谢张文敏的义举,王绣将自己绘制的巨幅《国色天香》牡丹画赠给了张文敏。
2 陶俑形态:气势恢宏,像游行方阵
昨日,在洛阳博物馆,记者见到了这组陶俑(如图)。
陶俑被摆放在乒乓球台大小的展台上,看上去就像迈步从历史中走来的气势恢宏的“游行方阵”。
“游行方阵”的前方是两排共四件镇墓俑:两件镇墓兽和两件比其余陶俑高约一倍的镇墓武士俑,镇墓武士俑巨头大手,形态狰狞,让人望而生畏。
紧跟着镇墓俑的是出行仪仗,出行仪仗以一架牛车为中心,环绕着牛车的是一些侍从,还有一些骆驼俑和牵驼俑。
在出行仪仗的后面,是大批男女侍从及舞乐俑。侍从俑中,有一个连体女俑,这是国内发现的唯一连体女俑。它们就像队伍中的一对“双胞胎”,双手相挽,面带笑容,一个目视前方,一个侧首张望。目视前方的那个双脚错开,似在前行;侧首张望的那个似乎对身边的景物恋恋不舍,一幅北魏少女游春的画面跃然眼前。
仔细看,其中一个女俑脸颊还保存有两点红色的彩绘,就像涂抹的胭脂。
“游行方阵”的最后是羊、猪、犬、鸡的陶俑和一些陶瓷做的厨具。
孙章峰说,因为这批文物并非出于考古发掘,原来它们在墓室中是怎样摆放的,已经难以弄清了,他们只能根据同类墓室的情况,模拟出摆放的形态。
他说,这组陶俑保存完好,造型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3 墓主身份:官居要职,葬于今宜阳
陶俑是陪葬品,用这么多陶俑陪葬,墓主人杨机是什么身份?
孙章峰说,杨机官至北魏“度支尚书”,相当于今天的财政部长。
杨机,字显略,生于北魏孝文帝延兴四年(公元474年),祖籍今甘肃省天水市附近。但是,他在洛阳出生,是土生土长的洛阳人。
杨机出身于低微的士族之家,年少时,他颇有志向和气节,受到当时名流的赞赏。24岁时,他做了河南尹功曹(相当于现在的省长秘书),深得当时的河南尹李平和元晔的重用。但他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40多岁时被起用为平南将军府长史(相当于现在的参谋长)。
不久,他转任洛阳令,成为北魏京都洛阳的最高行政长官。他的勤政得到朝廷的认可,从此一直官居要职,最终成为“度支尚书”。
杨机步步高升时,正是北魏的衰败期。北魏高层争斗不断,杨机也被卷入。公元533年,他被杀害于洛阳市永宁寺前。
杨机死后,与夫人梁氏合葬于“阙口之右,飞山之东北,去洛阳七十里”,据考古勘察,应该是今洛阳市宜阳县丰李镇马窑村三道岭东端南坡。
4 看点多多:服饰、工艺,不可错过
孙章峰说,这组陶俑数量多,看点也多。
首先可以看出当时社会风貌的变化。整个队伍是以牛车为中心的。在西汉以前,乘牛车是件丢面子的事。到东汉末年,皇帝和高级官员都开始崇尚牛车,因为牛车舒服,在牛车上装棚子,铺席设几,躺着、坐着都行,这与士族开始追求旷达不羁的风尚有关。
其次是看服饰,在陶俑的身上,可以明显看到人们开始着汉服,这与北魏推行汉化有关。这时的汉服与以往不同,原来宽大的汉服融入少数民族服装的特色,变得更合体,更适于行动了。
再次是看乐舞俑。在这组陶俑中,共有10个乐舞女俑,它们造型生动,极具欣赏价值。有6个乐舞俑像是刚做完高难度的转体动作,那美妙的裙摆像6朵盛开的花朵,其中的两个席地而坐,一个怀抱琵琶,手指拨向了琴弦;另一个怀抱一面小鼓,一只手做着敲击小鼓的准备动作,似乎在向我们展示那消失已久的北魏经典乐曲。
最后是看工艺。这些陶俑已从西晋及北朝早期的古朴厚重,转向生动自然,细节刻画逼真。陶俑人物体态修长,面部特征明显,具有鲜明的北魏工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