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刚从五百里井冈归来,我也只能写下这样的题目。
虽然,我作为中国晚协采访团的成员,参加了于4月15日举行的第二届中国井冈山国际杜鹃花节开幕式,但还是只能用“遥想”二字。
因为,怀揣着置身漫山遍野红杜鹃中的冲动而一路南下的我,并没有目睹那心中向往的景色,没有获得那憧憬中的体验。
然而,我并未抱憾而归,那红红的杜鹃所象征的精神,我已经体味到了。
井冈山,中国革命的红色摇篮。这里看到的是红景点:毛泽东旧居、红军医院旧址、红军井、挑粮小道、八角楼、黄洋界、革命博物馆。这里听到的是红歌:《请茶歌》、《映山红》、《十送红军》、《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这里碰到的是“红”人:全国各地来接受教育的人,穿戴着当年红军的衣帽在各处参观,宾馆、饭店服务员也是红军的装扮。就连这里吃饭的地方,名字也是“红”的:“根据地饭店”、“哨口酒家”……
井冈山,也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木丰茂,飞瀑流泉。每年春天,最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就是杜鹃花海。惜我此来,漫山遍野的野生杜鹃尚未进入盛花期,但在群山环抱的茨坪镇,道旁、湖边、楼前,用来装扮市容的盆景杜鹃已经盛开,那花开得茂密,清一色的红,几乎不见叶,大异于我们北方惯见的杜鹃,已经令人震撼。
那天上黄洋界,公路在竹、松、槲、樟、枫等树木的簇拥下盘旋抬升,雾涌岚遮,峰回路转,忽然,沟那边的一面山坡上,墨绿底色上有一团团的粉色闯入眼帘,引得车上一阵惊呼。导游告诉大家,这是早开的杜鹃品种,叫“鹿角杜鹃”。很快,这一幕隐没了,但它留下了深深的震撼。
井冈山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原名笔架山,我们去的那天,当地搞了个仪式,笔架山正式恢复用名杜鹃山,就是革命现代京剧《杜鹃山》故事的发生地。我想,此举是明智的,天下形似笔架的山应该很多,满山杜鹃花的却不会多。乘缆车沿长达5公里的索道上行,脚下掠过地球上同纬度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次生林,我们便置身于享誉天下的十里杜鹃长廊了。
这里海拔1300多米,紧傍山崖逶逶迤迤地修建了十里栈道。崖畔坡前,净是密密的杜鹃树,最大的有7米高,其枝盘着错着,缠着扭着,多处贴着人头伸过去,使栈道真正成了有顶的长廊。以前以为杜鹃就是灌木,但井冈山的杜鹃竟有常绿乔木,在这人迹罕至的大山深处,经风雨晦明,沐雾霭山岚,破冰欺雪压,生长了不知多少年,花开花落不知多少年。铁干虬枝,满树翠叶,尚未发花,我分明已感觉到了它正默默积蓄着的勃勃生机,好像只待一声嘹亮的号角,就漫山遍野地燃放开来。
据说,这里每年5月上旬是杜鹃的盛花期。那时,各色杜鹃竞相开放,有猴头杜鹃、鹿角杜鹃、云锦杜鹃、红毛杜鹃、小叶杜鹃、井冈杜鹃、江西杜鹃等30多个品种,开红色的花,开粉色的花,开白色的花,开淡紫色的花,蔚为壮观。
但我不要这多色彩的壮观。我意念中的杜鹃,就是红杜鹃,就是把大山染红的杜鹃:映山红。一朵朵、一丛丛、一团团、一片片,映山红。那才是我要的震撼。
井冈山上红杜鹃,只有你配得上这个名字:映山红。多么豪迈的名字,热烈、饱满、明亮、纯净;多么生动的名字,是朱毛会师时红军战士那颈间的红带,是八角楼灯光熄时那山际的朝霞,是根据地军民的浴血奋战,是乡亲们对子弟兵的泣血呼唤;你这红,饱含了中国革命的精气神,一路红下去,红到遵义,红到延安,红到西柏坡,红到天安门;从你这红中迸出的星星之火,终于燃遍了中华大地。
啊,井冈山的杜鹃,我不要你斑斓多彩,我不要你风姿各异,我就要你红,红得纯,红得冲,红得亮,红得像簇簇火焰,红得像飘飘绸带,红得像猎猎旗帜,红了山,红了川,红了天!
小时候,学课文《井冈翠竹》,知道了巍巍井冈是绿的海洋;稍大听京剧《杜鹃山》,猜想那里一定长满红红的杜鹃。是的,红和绿,是井冈的基本色,如今井冈山市打出的旅游口号“生态井冈,红色摇篮”很好地概括了这一点。绿,是生命的本源,红,是生命的极致。绿中生红,红下衬绿,多么鲜亮,多么动人。只绿不红,平淡从容;从绿到红,不枉一生!生命,就该这样,不自由,毋宁死;生命,就该这样,亮闪闪,红彤彤。
“夜半三更哟盼天明,寒冬腊月哟盼春风,若要盼得哟红军来,岭上开遍哟映山红……”苦难愈深重,那浴血的出生就愈壮丽;呼唤愈深沉,那破晓的到来就愈昂扬。我似乎明白了,红色军队,红色政权,在风雨如晦的年代,为什么能够在这贫瘠偏僻的大山,生根,成长,直至无敌。
回望井冈,我还在遥想,遥想岭上开遍映山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