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纯德堂创始人吴志高 |
|
纯德堂中医诊所 |
|
纯德堂现保存和沿用的部分药具、祖辈所创书籍
| |
自古以来,有城就有城隍庙。城隍,被人们视为城市的守护神。
坐落在老城西大街洛阳城隍庙(河南府城隍庙)西隔壁的纯德堂,历经百年沧桑,见证着城隍庙的辉煌,也用一剂剂良药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
2010年,纯德堂口疮散被列入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1 创办药堂,立志为民除疾患
纯德堂,创建于1860年,距今已有150余年历史,它的创办,源自洛阳城隍庙道长吴志高的仁心。
早年,吴志高在华山修道,后成为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22代宗师。修行期间,他除了精研道教经典外,还向道教医家名流学医,历经多年潜心钻研,研制出了口疮散等十余种药物。
回洛阳后,吴志高便任洛阳城隍庙道长。他见不少百姓受口腔、咽喉类疾病困扰,食难咽,寝难安,又无钱医治,就想把治疗此类疾病的药方赠予百姓,可又苦于道教“规矩”而不能将药方公开。道教中,此类药方多是用隐语、诗词写成,口诀只允许在师徒间口口相传,不允许对外传授。
为了既不破“规矩”,又能为百姓治病,吴志高就在庙的西隔壁创办了纯德堂,立下了“悬壶济世,淡漠名利”的家训。从此,吴志高用口疮散等药物为患者治病,且收费低廉。
那些久治难愈的患者,服用过这些药物后,对疗效连连称奇,他们把这些药丸视为“灵丹妙药”。
纯德堂名声骤响,引得不少人慕名前来看病,堂内诊室的地砖都被求医者的鞋底磨出了沟槽。
2 不为名利,彰显医者仁心
吴志高有治疗各类顽固性口疮及咽喉疾病的独门秘方,完全可以名利双收,可他始终秉持“悬壶济世,淡漠名利”的信条,不为权贵、金钱所动。
为了让百姓身体健康,远离疾病困扰,吴志高常年坚持施舍药物,福泽一方百姓。
端午节前,他为百姓施舍能够除身体毒素、治疗恶疮的“雄黄酒”,驱蚊蝇的“香草”;夏秋两季,他施舍消积滞驱寒气的“五消饮”、“三消饮”;对于孕产妇等特殊病人,只要上门,他就施舍调理身体的“生化汤”等药剂;遇到灾荒年月,但凡穷苦人来看病,吴志高除了为他们免费诊治取药外,还管吃管住。
吴志高的高尚医德,不仅赢得了百姓的赞许,也让当时一些声名显赫的人敬佩不已。
1920年至1924年,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率10万大军屯兵洛阳。其间,他早年得下的口疮、咽喉病时常发作。
1920年深秋的一天,吴佩孚前往洛阳城隍庙游览,在与道长吴志高闲谈时,讲了自己的烦恼。
随后,吴志高给吴佩孚诊治,吃了几次药后,吴佩孚久治难愈的口疮药到病除。为表谢意,吴佩孚几次以金条相送,可吴志高始终不收。
吴佩孚被吴志高的精湛医术和高尚医德打动了,就专门挥毫为他写了“纯德堂”店名,并派专人监制匾额。而后,他又派出军乐队,吹吹打打,把匾额挂在纯德堂大门上方。
3 古法炮制,费用低廉
纯德堂口疮散,以治疗口腔、咽喉、气管疾病见长,特别是针对红白口疮、口腔炎、咽炎等疾病,疗效非常显著。
它能传承百年,为百姓所广泛接受,其配方简单、费用低廉是一大优势。
纯德堂口疮散药材取材于怀药等常见而又价格低廉的中草药材,再加以古法,在铁锅内烘焙,按序碾碎作基药。
最终,这些药品几经融合后,便制成了口疮散,它也因物美价廉、便于服用,成为百姓心目中的“便民药”。
道长吴志高的高尚医德和口疮散的独特疗效,在豫西一带颇有名气,引得晋、陕、甘等地的人慕名前来寻医问药。
为便于为患者施药,让药性充分发挥,纯德堂还特制了铜质鼓形吹喉等药具,这些独特的施药器具在当时极其少见,引得一些同行纷纷效仿。
4 一脉相传,仁心济世
1926年,创办者吴志高去世后,自幼随父习医的第二代传人吴金堂继承了父亲的医术。
在战乱年代,纯德堂和它的“便民药”几度兴衰,但“悬壶济世,淡漠名利”的家训始终未变。
只要有条件,吴金堂仍会为百姓诊治疾病,为穷苦人家施舍药物,而对那些祸害、欺压百姓的人,店内即便有药也不卖。
解放后,吴金堂在首批中医师考试中榜上有名,纯德堂也从此稳定下来,继续发扬中医文化。
1955年,纯德堂先后合并到西大街联合诊所、洛阳市卫协医院等机构,纯德堂口疮散更是声名远播,吴金堂的医术、医德也得到广大患者称赞,《洛阳市老城志》还专门对他予以记述。
作为第三代传人的吴广军、杨金平,深受父辈影响,对老一辈传下来的诊疗技艺,进一步发扬改良。
吴广军、杨金平对病人病情的诊断更加准确,还能清楚地诊治出诱发病症的内因,并把各类临床症状分析得更加细致,用药也更精准。
杨金平在为患者诊治时,还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引入抗真菌治疗,让疗效更加显著,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降低了顽固性口疮等疾病的复发概率。
如今,前往老城西大街纯德堂寻医问药的患者仍旧络绎不绝,纯德堂口疮散这一百年历史名药,随着第四代、第五代传人的成长,将焕发出更强有力的生机,为更多的百姓祛除病痛,让祖国传统中医的魅力经久不衰。
(鸣谢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