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料图片) |
|
物价指数走高,让我们进入了一个短期的负利率时期,消费者手中的资金面临缩水,消费者开始“差钱”了。与此同时,存款准备金率屡屡上调,导致银行的可用资金减少,银行也进入“差钱”时代。银行短期理财产品的推出,让“差钱+差钱=不差钱”,进而追求双赢的目标。
现象:超短期产品遭抢购
王小姐日前购买了某银行的一款理财产品,为期 7天,预期年化收益率2.4%。7天之后,王小姐发现果然如同销售人员所说,“账户里多了近50元收益,比活期存款收益高不少”。
据了解,加息之后各大银行纷纷提高了理财产品的收益率,而且理财产品的期限也更加多样,少则一两天,多则一年,有些短期理财产品的收益率甚至高于一年期存款的利率。“收益高、超短期的理财产品近期销售非常火爆,一推出很快就卖完。”某银行的客户经理如此向记者介绍。
原因:银行“差钱” 百姓要收益
央行连续的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导致大型商业银行准备金率达20.50%,中小金融机构的存准率则为17.00%。也就是说,银行吸收1000元的存款,要把其中的200多元交给央行,实际可利用资金不足800元,因此各家银行都很“差钱”。同时,CPI(消费者物价指数)一直处在高位,有消费者算了一笔账,认为定期存款是最不划算的,钱放在银行等于“缩水”。“现在一年期整存整取定期利率为3.25%,而3月CPI的涨幅为5.4%,这就意味着负利率已经达到2.15%。也就是说,如果你把10万元存到银行,一年定存下来资产便会缩水2150元。因此很多人将目标瞄向了银行的短期理财产品,这样可以灵活调整,降低投资理财风险。尤其是在加息时代,银行的流动性资金吃紧,消费者更关注资金的流动性,以便使自己的资金能够做到收益最大化。
思考:短期理财产品能否解“差钱”之渴
一般情况下,当短期理财产品到期之后,客户的资金会自动转到自己的活期存款账户中,变为活期存款,利息很少,从而银行间接增加了新的客户,同时增加了存款,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银行的资金压力。对于消费者而言,尽管股市休市,但通过短期理财可以让投资者从股市中分流出来的资金得到充分利用,在短时间内让自己的财富有一定的增长,达到了人闲钱不闲的目的。
总而言之,短期理财产品的推出,在一定程度上让银行和消费者达到了双赢。但是,短期理财产品投资周期短,需要频繁转账,而且投资门槛有限制,并不适合所有投资者,资金常进常出的白领、闲置资金的股民和对定期存款不感兴趣的投资者是它的主要目标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