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学刚 |
| 赵勇 |
|
6日晚,现代川剧的代表作《金子》在洛阳歌剧院上演。这是《金子》首次在河洛大地上演。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金子》是如何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成功的?它的成功对我市发展现代豫剧艺术有哪些借鉴意义?
演出前,重庆市川剧院党委书记雷学刚和剧中仇虎的扮演者赵勇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经验一 经典剧本是首要
雷学刚是重庆市川剧院领导之一,曾全程参与《金子》的市场化运作及剧本的修改。赵勇是重庆市川剧院《金子》剧组最早的演员之一,全程参与了该剧的创作和排练,并在剧中饰演主角仇虎。
谈起《金子》的成功,雷学刚和赵勇都认为,这和剧本《原野》是分不开的。雷学刚说,一部戏能取得成功,必须依赖好的剧本。
“《原野》就是一部好剧本。”雷学刚说,这部创作于1937年的经典名著,是曹禺先生唯一描写中国农村的作品,看后能引起观众对人性的思索。眼下,很多地方为了追求文化的繁荣,随便拿个剧本就开始排练,这种不考虑群众精神需求的做法,是不负责任的。这样的剧目,排出来也很难获得认可。
“剧本是剧目连接群众的纽带,不流于艺术形式的作品才能经得住群众和时间的考验。”雷学刚说。
经验二 创新精神不可少
雷学刚说,《金子》的成功,除了剧本因素外,也离不开剧组人员的创新精神。
据赵勇介绍,1997年,重庆市川剧院决定改编《原野》时,剧院内部出现了不同的看法。一些人认为,《原野》原来是一部话剧,粗犷豪放,与川剧丰富细腻的风格截然不同,能不能成功谁也说不准。而且,曹禺的《原野》曾被多个戏种改编,但成功的很少。
最终,创作人员顶住压力,先后13次改稿,最终取得成功。
赵勇说,在创作过程中,他们摒弃了以往过分注重变脸、藏刀等表现形式的做法,创造性地利用川剧传统声乐和西洋交响乐配合的方式来演奏。之所以有这些修改,主要考虑到群众审美观念的变化。
“以前,一提起川剧,不少人眼前就会浮现各种怪异的变脸,耳边也会荡起刺耳的锣声,很多人都把它当杂耍看。虽然这与川剧的历史有关,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川剧也要逐步从民间艺术向舞台艺术发展。”赵勇说。
经验三 不断打磨常修改
《金子》的成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成长过程。
雷学刚说,《金子》之所以能在舞台上熠熠生辉,和剧组这些年对它的不断打磨有关。
原来,《金子》推出后,虽然得到不少观众的好评,但批评声也不绝于耳。直到1999年,其艺术价值才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雷学刚说,一部戏上演一段时间后,会经历数次大的复排修改。然而,《金子》诞生14年来,却从未大规模复排过。
这是因为,虽然该剧只有6名演员,但它的情节十分紧凑,对演员之间的配合要求很高。该剧组的演员每演一场就会根据现场情况和观众反馈,写出演出心得,相互交流。一有问题,下一场就立刻修改,这种不断打磨的方式,使《金子》常演常新。
“这种打磨方式使《金子》的细节更加感人。”雷学刚说。
谈到地域文化的发展,雷学刚认为,洛阳和重庆一样,是地区文化的代表;豫剧和川剧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剧种,也会面临同样的发展问题。
他说:“地域文化从来就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发展就不能抱着经典不放,再经典的剧目,观众也会看烦。适时地打造一些反映群众时代精神的新剧目,才是地域文化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