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他)们是白衣天使,见证着人间的生老病死,目睹过无数悲欢离合;她(他)们用爱心和关怀,驱走病痛的阴霾;她(他)们用耐心和辛勤,编织着康复之路。她(他)们时常与时间赛跑,时刻准备着与死神对决。她(他)们常常面对危险,但是毫不畏惧,从不退却。
明日是第100个国际护士节,主题为“营造优良环境,关心关爱护士”。让我们走近部分工作在特殊岗位上的护士,了解这些“天使”工作中的酸甜苦辣。对她(他)们来说,了解和理解,就是最好的关爱。
这名天使,她安抚精神之痛
●姓名:寇静朦
●护龄:8年
●所在科室:精神科
寇静朦今年29岁,是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一病区的一名护士。
小时候,每当在医院里遇到身着洁白制服的“天使”,寇静朦都会忍不住多看几眼。从那时起,寇静朦就暗自许愿:将来也要穿上那身白衣,帮助他人减轻病痛。
2003年,寇静朦从市卫生学校护理专业毕业并被推荐到市第五人民医院精神科工作。上班第一天,当护士长推开病区大门的一刹那,寇静朦呆住了:有的病人神情恍惚,有的病人跑闹哭喊,有的甚至挥拳谩骂……
起初,寇静朦和几名新来的护士都会躲在老护士身后,一遇到病人靠近,就下意识地闪躲。然而,当看到老护士不厌其烦地清理排泄物或污物时,寇静朦心中的涟漪渐渐平静。她告诉自己,享受“天使”光环下的浪漫和幸福,就要忍受辛苦,付出汗水。那一刻,她不再畏惧,也不再犹豫。
与综合性医院的护士相比,精神科的护士们除了进行常规的医疗护理外,还要24小时照顾病人的起居。她们在像哄孩子那样哄着病人的同时,还要忍受病人发病时出现的暴力行为。
精神病区的护士们常常打趣说“到退休时,咱们比比看谁身上的伤疤多”。寇静朦的右臂上就有一块疤痕,这是2006年的一天夜里一个病人发病时咬的。“他足足咬了三四分钟,当时我疼得几乎要晕过去,但是还必须忍着,等待同事过来帮助平复病人的情绪。”寇静朦说。忍着伤口的疼痛,寇静朦坚持把当晚的夜班上完,直到下班时才忍不住掉下眼泪。
今年年初,一个病人在出院后第三天,拎着大大小小十几袋东西来到病房。他说,看到护士们总是不能按时吃饭,吃饭还总是凑合,就做了一些有营养的饭菜送来了。
“在病人的一声‘谢谢’和一个关心面前,一切不快都是微不足道的。”寇静朦说。
这名天使,他“须眉不让巾帼”
●姓名:唐继洛
●护龄:18年
●所在科室:药物依赖、酒依赖和精神科
提起护士,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温柔的女护士。其实,在这个群体里,也有一群“护士先生”。他们是医院的另一道风景,承担当着不少女护士难以完成的任务。在市第五人民医院,唐继洛就是这道风景的一部分。
38岁的唐继洛从事护理工作已经有18个年头了。当年,因为觉得护士“吃香”,好找工作,唐继洛选择学习护理专业。没想到全班53个同学,仅他一人是男生。那几年,他总会听到“你一个大男人,怎么选择干护士”之类的话,相亲时也常常遭遇尴尬。
唐继洛所在的药物依赖、酒依赖和精神科病区,收治了一些有酒瘾、毒瘾以及患有精神分裂、抑郁等疾病的病人。“没有男护士出面‘威慑'一下,病人有时很难服从安排。”唐继洛说。
2009年5月的一天,一个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因为觉得发的烟不够,情绪极其急躁,不由分说便挥拳砸在唐继洛的头上。这个病人身材高大,体格健壮。唐继洛用两只手的力气只能拉住他的一只手,病人于是用另一只手在唐继洛的头上连捶了十几下。病人情绪稳定后,问唐继洛“为什么不还手”。唐继洛说:“我们的工作就是给你们的情绪‘治病’,就算挨几下打也不能让你们更激动。”
在采访中,我们发现,唐继洛的眼睛始终不离护士站外正在自由活动的病人们。他说,这里的护士们早已养成“耳听六路,眼观八方,闻声而动”的习惯,随时观察病人的一举一动,从病人的眼神、行动中判断他们是不是要有危险举动等等。
多年的工作,唐继洛送走的康复病人不可胜数。至今,每当看到病人和家属愉悦离去的背影,唐继洛依然觉得是种莫大的享受。
这名天使,身处百“毒”之中
●姓名:孔丽悦
●护龄:22年
●所在科室:感染科
“我们科室以前叫传染科,这是后来才改的名字。”活泼开朗的孔丽悦笑着说,“早些年,传染病的知识不像现在这么普及。有人得知我是市中心医院传染科的护士时,大部分都分‘两步走’——先大叫一声,紧接着就是本能地后退一步。”
“别说是平常人,遇到危险情况时,我们也会害怕。”孔丽悦说,每天面对传染病患者,接触各种各样的传染病菌,就算做好防护措施,作为医护人员的他们也是时刻处于感染的威胁中。
在护理病人的22年中,孔丽悦已经数不清自己究竟多少次遇到肝病病人消化道大出血的状况了。每当此时,病人带有病毒的血液就会直接溅到她的身上、手上、胳膊上。“如果病人的血液溅到我的伤口上,那我就很有可能会感染上肝病。”孔丽悦微笑着说,医护人员也是普通人,每当这时,想想自己成绩优异的女儿,还有年迈的父母,她心里还是有些担心。可当她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时,所有担忧就立即被抛在脑后。
今年4月,就发生了这么一件让孔丽悦感到幸福万分的事。特护病房里,一个患有手足口病的1岁男孩儿曾一度测不到血压,当时医护人员都很担心他的情况。但经过医务人员的全力抢救和悉心照料,这个男孩儿竟在20多天后痊愈出院了。“那几天,我们整个科室都非常开心,连说话都洋溢着喜气。”孔丽悦说,这种从死神边缘将病人拉回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在一般工作中难以体会到的。
孔丽悦双手的虎口处,起了许多白色的手皮。她不好意思地搓了搓手解释说,这是洗手太勤造成的——手部消毒是感染科医护人员需要频繁面对的一道程序,只要接触过病人或者可能带病毒的工具,就要进行手部消毒。这不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病人。为此,她一天就要洗手几十遍,时间长了,双手都长了湿疹。
“这些都不算啥!”孔丽悦说,只要看到所有人都能健健康康的,所有的付出就都是值得的。
这名天使,常与辐射打交道
●姓名:刘瑞卿
●护龄:8年
●所在科室: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
今年3月,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核泄漏事件。一时间,人们纷纷谈“辐射”色变。然而,河科大一附院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的护士刘瑞卿却轻描淡写地说:“我们每天都在辐射中工作,早就习惯了。”
刘瑞卿说,在病人接受治疗或手术时,部分医疗仪器会产生射线,所以,在这里工作的医务人员每天接受的辐射是常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为此,他们必须穿着重约5公斤的铅衣工作。此外,1公斤重的铅镜压在鼻梁骨上,一会儿就让人觉得酸疼难忍。在这种情况下,往往手术进行不到10分钟,她就已是全身湿透。
除辐射外,介入导管室的忙碌也令许多医护人员望而却步。“曾经有个小护士说过,心血管内科介入导管室太忙了,太累了,要是有谁能呆在这儿一年不去病房换班休息,谁就创造了奇迹。”刘瑞卿微笑着说,她在这里工作了5年多,从来没有要求过换班,还与其余3名护士迎难而上,一同创造了1个月参与400多台手术的“奇迹”。
今年4月的一天,刘瑞卿晚上10点多接到了医院的电话——一名急诊病人需要立即手术。刘瑞卿看了一眼睡梦中的孩子,就急匆匆地赶到医院。谁知这台手术刚做完,又接连来了5名病人。就这样,直到第二天早上6点半,刘瑞卿才把夜班的所有工作处理完毕。仅仅1个小时后,她又出现在白班的岗位上……
“用所有热情换回时间,让年轻的梦没有终点。”每当疲惫时,刘瑞卿总是喜欢看看这句话。因为,只要想到能为病人赢得宝贵的时间,让自己救人的愿望得以实现时,刘瑞卿就能重获力量。“我最美好的青春,全都献给了病人。最美的青春,就是永远的白色!”刘瑞卿自豪地说。
■相关链接 国际护士节
1912年,国际护士理事会将弗洛伦斯·南丁格尔的生日5月12日设立为国际护士节,以此纪念这位英国护理学先驱、人类护理事业的创始人。设立国际护士节的基本宗旨是倡导、继承和弘扬南丁格尔不畏艰险、甘于奉献、救死扶伤、勇于献身的人道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