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寻路中国 作者:(美)彼得·海斯勒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
|
1994年,我一到中国,就发现了这个国家的不同。尽管那时我根本不会说汉语,但能感觉到这里的人都很务实、聪明。总体来说,中国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国度,我意识到这值得探寻,于是把首次中国之行延长到了6周。就是在那次旅行之后,我开始找机会重返中国,并在这里生活。
涪陵是我的第一选择,生活在这样一个小地方,你几乎看不到什么外国人,我喜欢这种挑战。我也喜欢长江和那里的风光。涪陵比四川中部山更多,我喜欢在那里跑步或者远足。我最初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教书并学会一些中文。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有了写作的自信。
当你是一名驻华记者时,你和当地的生活总是有隔膜的,很多外国记者没有进入中国的单位,和中国人共事过。我觉得在涪陵的岁月对我的写作有难以想象的重要影响,虽然我已经离开它10年了。这段经历让我更接中国的地气,它建立了我感知中国的大部分方式,使我在写作时比大多数外国记者更能投入感情。
因为以前没有研究过中国,我对这里的人和物反而没有什么强烈的态度或意见。而且中国变化太快了,如果我1980年代真学了什么有关中国的东西,到1996年它也早已过时。
我在涪陵过了两年,从1996年到1998年。后来作为一名记者,我总是重返小城市或者农村去找选题。我在北京写作,但几乎不写北京。我唯一没去过的省份是海南。事实上,我在江浙待了很长时间,但没有去过苏杭。当然,我的出行计划不是为旅游安排的,我喜欢去那些能够激发兴趣的地方,所以我在温州和深圳花了大量时间,当然也包括北方农业省份。
我很难和中国的知识分子有密切交往,这很奇怪。中国的知识分子过于关注历史和国际的观点,并将其强加到与他们打交道的外国人身上,这让你时刻觉得自己是个外国人。我更容易被工农大众接受,一开始,他们因为你是外国人而感到稀奇,但很快就接受你并且不把你当外人看了。普通的中国人非常务实,这是我喜欢他们的众多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