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根本不知道啥叫理发,只听大人们常说头发长了,该剃头啦。记得在20世纪60年代,我们生产队与一个剃头匠达成了协议:剃头匠每月月初给我们队的男人、小孩儿剃一次头,生产队每年给剃头匠3斤小麦、4斤玉米,这种做法被称作“包庄”。
那个剃头匠长得有点老相,也不爱说话,不过他的手很快,让他剃过头的人都很满意。每月月初剃头匠都挑着挑子来我们生产队,挑子很特别,一头是个炉子,炉子上边放着水桶,水桶上还扣着脸盆,另一头是个工具箱,装的全是剃头用的工具。
剃头程序很简单,谁去剃头就坐在工具箱上,剃头
匠给他围上围布,然后从水桶里舀瓢热水倒在脸盆里,给他先洗头。洗完头后,剃头匠拿出剃头刀,在一块黑乎乎的磨刀布上来回蹭几下,然后在其头上嚓嚓地刮了起来。
剃头的场地也不固定,冬天一般在避风且暖和的地方,夏天一般在大树底下阴凉的地方。剃头一般是先给大人剃,剃完就可以去干活,接下来给小孩子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一晃40多年过去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理发档次提高了,人们也更享受了,但回想过去乡村剃头的情景,我还挺怀念的。
(嵩县盐业局 卢平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