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5版:十问洛阳我作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广告
洛阳网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 日 星期    【打印】  
十问洛阳:中华文明原点的复兴之路
(上接A04版)
  三问 洛阳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中处于怎样的战略地位?

  “十省通衢”的洛阳,应该也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每一次大的产业转移都是全球范围内产业和市场的重新洗牌,而每一次洗牌也会牵扯全球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神经。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已发生过三次大规模的产业转移。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全球启动了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国沿海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成为标志性事件。中国中西部地区迎来了如30年前沿海地区一般的发展大机遇。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河南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河南的第二大城市,作为刚刚跨进“2000亿俱乐部”的洛阳,该如何审视自身在全球第四次产业转移浪潮中的战略地位?

  洛阳地处中原,素有“十省通衢”之称,在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洛阳作为中国首要的战略要津的地位,已经生动地反映出洛阳的区位价值。

  如今,洛阳的公路、铁路、民用航空、水路、管道立体化交通运输格局已经形成,在我国整个交通网络中处于东西交会、南北沟通的中枢地区。它北接京、晋、冀,东望长三角,南连两湖、珠三角,是西部地区通往我国沿海最具活力的三个主要经济区的必经之路。

  这样的战略区位和交通网络,决定了洛阳应该能够成为中国内地与沿海三大增长极经济走廊之间的核心支点,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要地,成为中国启动内需的重要引爆点和中国能源、商品、人流的重要集散中心。

  如果洛阳能依托自己的核心优势和上述战略定位构建产业结构、物流体系和信息化体系,必将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青睐之地和希望之地。

  四问 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

  将重工业发散和延伸成完整的产业链,才能将洛阳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并倒逼现有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东方红”拖拉机,是留在一代甚至两代中国人心中的集体记忆,也代表了洛阳曾经的辉煌。

  洛阳,在新中国历史上曾被定位为一个重工业城市,在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156个工业项目有7个落户洛阳。笔者以为,一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丰富在特定阶段并非坏事,需要注意的是如何警惕重工业发展带来的负面效应以及如何扬长避短,使之成为构建先进制造业体系的基石而非绊脚石。

  事实上,正如中国东北地区和100多座资源性城市一样,依靠重工业和资源性产业发展的单极增长模式如今已经遇到了严重的发展瓶颈。那么,应该如何摆脱这种瓶颈呢?

  以铝产业为例,随着一批大项目的落地,洛阳已经形成125万吨电解铝、80万吨氧化铝和38万吨铝深加工产能,成为中国重要的铝业基地。但纵观整个铝业产业链,铝土矿——氧化铝——电解铝——铝加工——铝应用,产业链的下游即铝应用才是价值链的最高端。如果洛阳能够借助铝业上游生产能力,大力拓展铝应用产业链,必将集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于一身,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大大节省成本,更为洛阳的重工业找到了一条产业链升级之路。

  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会倒逼洛阳已有的铝生产和加工企业提高自主研发能力。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洛阳铝产品的深加工能力得到飞速的释放。随着一批铝生产企业铝箔项目的上马,洛阳的铝产业链开始向高端应用延伸,目前洛阳生产的高端铝产品已开始进入高铁生产领域。

  正如铝产业一样,洛阳的钛产业也通过自主创新技术进入高端产品市场。洛阳的石化产业、能源电力、钨钼产业和硅产业,都可以走像铝产业和钛产业一样的产业链升级之路,从而倒逼现有的产业升级,吸引新的下游先进制造业,开拓中国内需市场,从而实现洛阳重工业的整体转型升级。

  五问 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

  为洛阳的诸多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才能推动国内外创新资源、产业资源、人才资源和资本与洛阳对接,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

  2008年3月10日,是一个让洛阳人失落的日子。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从洛阳迁往天津,它是14家驻洛阳的中央部署科研机构之一。随后,一些科研单位纷纷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类似的搬迁计划。

  这些科研机构的外迁,留给洛阳的是一个大大的问号。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之一的洛阳,曾在中国科研力量布局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席位。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材料,洛阳有各类科研院所和科技开发机构500多家,其中部属科研院所14家,省市骨干科研院所18家,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2万多,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900多人,享有国家级、省级技术津贴的439人,有5名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每万名职工中拥有1488名专业技术人员,人才密度居全国前列。此外,洛阳还拥有6个国家级工程和技术中心、6个国家级检测中心。

  拥有这样的科研资源,在全国范围内都足以让一些大城市艳羡不已。然而,洛阳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与科研资源相比,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如何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与资本、产业和人才相融合,推动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洛阳一道待解的大命题。

  如果洛阳能够有足够的气魄,为这些科研机构搭建一个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就能实现一个研发成果带动一个企业甚至一个产业集群的效果,实现引资与引智并举,助推产业升级,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发展方式,将洛阳的科研实力作为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催化器,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探索一条新路。    

  (下转A06版)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