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十问洛阳我作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从厚重文化中凝炼出时代精神
观点互动
河洛文化是洛阳最响亮的品牌
■见贤思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6 月 3 日 星期    【打印】  
■见贤思齐
  ●西安:重建“世界城市” 打造“文化之都”

  城市发展,要有一个言简意赅的目标,而“世界城市,文化之都”是西安近期规划的目标——前者说的是西安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作用,后者指的是西安发展一定要突出自己的文化优势。

  西安的核心任务是融入世界城市网络,重返世界舞台中心。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李晓江说,西安的国际化特色应该是“具有中国气质的文化”。

  据介绍,大西安规划分三期,近期为2011~2015年,远期为2016~2020年,远景为2021~2030年。规划初步确定西安的城市职能是:国际文化交流平台、国家科技中心、国家新兴战略产业基地、大西北交通枢纽门户。

  大西安规划的范围包括都市区和主城区。都市区包括西安市全境、咸阳市4个区县以及渭南市富平县,面积1.4万平方公里。主城区面积2600平方公里。

  在城市发展格局上,大西安将以渭河生态为串联,形成“东进、西接、北跨、南融”的发展格局。以建设阎良国家航天城及临潼国际旅游城市为契机,向东拉大城市骨架;通过西咸共建沣渭新区和沣镐人文生态区,向西实现两市对接;以泾渭新城及空港新城为带动,在渭河北岸形成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及多功能的机场城市;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向南拓展,加强生态建设,使南部秦岭的生态格局融入城市发展之中。

  在城市定位上,西安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科技研发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会展中心、区域性金融中心、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以及全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基地,将逐步建设成为“世界城市,文化之都”。

  ●深圳:从“文化沙漠”到“文化之都”

  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也缺乏全国知名的文化人才和文化机构,深圳市近年文化产业却取得了出人意料的发展,成为继高新技术、金融、物流产业之后的深圳“第四大支柱产业”,并逐步探索出以“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金融”为特征的发展新模式。从曾经的“文化沙漠”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设计之都”称号,文化产业发展的“深圳现象”折射出的是经济特区30年发展模式的变迁。

  “十二五”期间,深圳将围绕“提升经济特区文化创造力和影响力,努力建设文化强市”目标,从提升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水平、繁荣文化事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四方面着手,推动深圳的文化软实力实现大提升。

  自文化产业被列入国民经济统计体系以来,深圳文化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2002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约为55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仅为2.5%;2009年,其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531.3亿元,占全市GDP的6.5%;今年上半年,深圳市文化产业已实现增加值280亿元,“支柱产业”作用凸显。

  由于根植于活跃的市场经济环境,深圳文化产业呈现出独特的发展模式。文化产业外延不断扩大,一批代表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方向的新业态应运而生:“文化+科技”是深圳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出亮点,“文化+旅游”是深圳重新配置文化资源的典范,“文化+金融”探索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瓶颈问题。

  深圳拥有一个发展文化产业得天独厚的平台——文博会,经过连续6届的培育,文博会已成为我国文化领域最具实效和影响力的展会,同时也吸引大量资金、项目、技术、人才汇聚深圳,成为引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助力器”。     (记者 李英杰 整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