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涛,1951年生,洛阳人。他说自己的父亲是铁路工人,母亲是家庭妇女,他是家中的老小,上面有两个姐姐、一个哥哥。
他的人生平和顺利,不曾经历过大风大浪,唯有两年,令他铭记一生。
那两年,他有一个特殊的身份——知青。 |
1 请叫我王解放
|
当年的王解放 |
“我原来不叫王涛,叫王解放。”在他还叫王解放的时候,1968年,毛主席作出了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
那年,王解放初中毕业,刚满17岁。“听说要当知青,大家都很兴奋。”
那时,王解放并不明白当知青意味着什么,只是觉得自己的名字上了光荣榜,备感荣耀。
1969年1月16日,他扛着行李上了火车,要去灵宝县文底公社桥上生产队。
2 轮流烧火做饭
文底公社地处秦岭脚下,贫穷、宁静。王解放所在的知青小组住在一户杜姓农民家里。这个知青小组共有7人,3男4女。“付兆勇、赵万和、周喜荣、薛亚娟、杜芳芳、宋莲花。”时隔多年,王解放仍清晰地记得另外6名知青的名字。
男、女知青分住两间房。农户家里没有那么多床,女知青睡大通铺,付兆勇和赵万和睡棺材板上,王解放睡门板上。
知青们不跟农户搭伙吃饭,他们到生产队领粮食,自己做自己吃。“每人每天1斤多口粮。刚开始是细粮,不久粮食紧缺,换成了毛粮:60%粗粮和40%细粮混合,红薯、玉米多,麦子少。”
7个知青轮流烧火做饭。王解放在家娇生惯养,女知青们怜惜他没有做饭经验,让他只管和面。可是“她们下工后太累,倒在床上,半天都叫不起来”,王解放赌气要自己学会擀面条。
他不但学会了擀面条,还学会了烙油馍、蒸馍,这令他非常得意:“现在,儿子、儿媳妇都喜欢吃我做的饭,不爱吃我老伴儿做的。”
3 “这几个女同志真不赖!”
吃的是粗粮,干的是粗活,知青们结下的却是细腻而又深厚的情谊。
有一次,公社里有头牛病死了,牛肉被分到各家各户。王解放所在的知青小组也分到了一块牛肉,他们决定包饺子吃。
女知青叫男知青一起包饺子,王解放听命拉风箱,付兆勇和赵万和却躲在屋里看书,不肯帮忙。女知青们很生气,悄悄地把他们的屋门锁住,不让他俩吃饺子。
付和赵发现被锁后,大呼小叫,从天窗爬上屋顶,再跳进院中,端着碗,嬉皮笑脸地候在灶火旁。锅一开,饺子浮了起来,众人都抢着去捞。赵万和手快,先盛了一碗饺子,女知青去夺,赵万和急中生智,“呸呸”两口吐在碗里。女知青傻眼儿了,饭也不吃了,坐到一边生气。
3个男人讪讪地端着饺子,不知如何跟女知青言和,这时几名其他小组的男知青来这儿找他们聊天。
女知青们当即露出笑脸,若无其事地对王解放等人说:“你们快把饺子吃了,我们好给客人做饭。”她们将自己的大房间腾出来让男知青们住,还给他们留了两床被子。
王解放等人明白,她们这是“不想让外人看自己人的笑话”。他们感到特别羞愧,说:“这几个女同志真不赖!”
4 知青、村民一家亲
知青和村民在劳动中也产生了真挚的感情。
某日,王解放和付兆勇、赵万和进山砍柴,在半山腰发现了一眼清泉。三人大喜,靠着大石头喝泉水、吃油馍、聊天,竟然在山上睡着了。他们醒来时已是深夜,3人心生恐惧,慌忙寻路下山。“走了两三里路,听见有人喊我们的名字,远处手灯一闪一闪的。”王解放感动地说,村民们不见他们收工,担心他们迷路,专程上山找他们来了。
你挂念我,我也惦念你。
1969年初冬,一个老农靠在土墙上抽旱烟,墙突然坍塌了。王解放他们刚巧路过,连忙冲上前顶住土墙,扒出老农,又卸了块门板,将老农抬送到医院,救了老农一条性命。老农的家人对他们千恩万谢,称:“要是没有洛阳的知青,俺亲人即使不死腰也断了。”
5 故友夜夜入梦来
|
知青合影(右三为王解放) |
1970年,王解放作别知青岁月,与付兆勇一起参军。1976年退伍前夕,他将名字改为“王涛”。
名字改了,记忆改不了。他时时想起那段当知青的日子,深深怀念自己的知青朋友,怀念那“纯真无邪、朴实深厚”的友谊。
回城后,他动员当年的知青聚会,把酒话当年。“现在,赵万和开了机械加工厂,付兆勇的儿子是中科院院士,女知青生活得也都不错。谁家有困难,大家都一起帮。”说这些话时,王涛脸上带着平静而满足的微笑。
他经常跟儿孙讲述当年的往事。儿子笑话他说:“你们那时候都是‘老憨子’。”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知青的旧梦,或许只有当过知青的人才懂。
那梦恍如隔世,却又近在眼前。梦里是年轻的、灿烂的笑脸。那是他们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