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D06版:5年相伴 共享健康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5年周刊梦 悠悠不了情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6 月 9 日 星期    【打印】  
■编辑记者感言
5年周刊梦 悠悠不了情
  感谢你,充实了我的生命

  □ 张凌

  在《生命周刊》创刊5周年之际,《生命周刊》特地推出为期一周的读者调查,许多读者和网友回信、回帖说:

  “我们全家都是贵报的忠实读者,我们很喜欢阅读《生命周刊》。” “谢谢你们5年来的辛勤劳动!”“《生命周刊》和百姓生活、身心健康息息相关,是我们的良师益友。”“看《生命周刊》不但使自己受益,而且还能用所学的养生保健知识帮助别人。”……

  看到这些,我不由得泪水夺眶而出。

  5年了,出版第1期《生命周刊》的情景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日,可转眼就要出第246期了。我作为常年驻守在这块阵地上的老兵,目睹了《生命周刊》从破土的稚嫩到日渐成熟,再到拥有自己庞大固定的读者群,欣慰之情怎能不溢满心间!

  很庆幸,在我职业生涯的晚期能编辑《生命周刊》,使我获益匪浅:让我有机会天天获得健康的理念和知识;从患者与疾病抗争的勇气中获得感动和生命的力量;在养生人物那里学习平和的人生态度和豁达的胸怀;在细心呵护读者的健康中获得新的人生价值……

  很感谢,《生命周刊》充实了我的生命,忠诚的读者让我更懂得感恩。

  带着感恩,带着憧憬,背负着读者的希望,我将继续奋力前行。

  感受 感动 感悟

  □ 刘淑芬

  编辑一直是我十分喜欢的职业,这种感觉变得更加强烈,是在成为《生命周刊》编辑之后,我很庆幸能与健康为伍。

  由于入此门不久,压力无时不在,学习便成了我每日不得不修的功课。所幸成长还算快速,加上注重自身学习和提高编辑技能,我没费太长时间就能应付自如了。

  一路走来,摸索、学习的过程是苦涩的,编辑的过程是累与枯燥的,但同时也是充实与快乐的。每当散发着墨香的《生命周刊》出版后,尤其是读者手捧报纸爱不释手时,我的心里不由得漾起快乐和感动的涟漪。虽然身体是疲惫的,但劳动后的身心总是愉悦的。

  我们的周刊是实用的,周围喜欢她的朋友很多,未买上报纸的朋友会嘱托我给留一份《生命周刊》,每逢周三他们还不忘道一声“辛苦了”,听着这样的话语,我的心内一股暖流涌动,证明我的功夫没白下,我的汗水没白流。是啊,我写的每一个字、修改的每一篇稿件都要为读者负责,这是工作,更是责任。读者的满足就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再苦、再累,值得!

  真的很骄傲——在漫漫人生旅途中,健康常伴我的左右!真的很知足——一生中能有一项喜爱的工作,夫复何求?!

  心中,常驻这一道风景

  □ 李静贞

  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道挥之不去的风景,作为一名《生命周刊》的编辑,能够为读者提供生命成长中的关爱,就是我心中的一道风景。

  这道风景在我的心中永驻,并且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值得回味。

  《生命周刊》给人们提供一个善待自己身体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读者获取的是知识,也获取了与《生命周刊》的互动。在做《生命周刊》的这些日子里,真是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为了某个选题,我反复地思考,与读者交流;为了一个栏目名称,坐在上下班的公交车上我苦苦思索,念念有词;为了版面的知识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我不惜翻阅大量资料,询问求教资深专家,往往是走出咖啡色的大楼已经是繁星满天……

  然而,当捧着散发着油墨香味的报纸时,那一刻,所有的酸甜苦辣都远去;那一刻,快乐无以言表。

  我们提着一盏灯,一盏知识的灯,照亮读者,也照亮自己。跟着这盏灯走,欣欣然。这样的行走也成为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愿我们的风景线常驻,愿我们的风景线丰富,愿我心中的风景永存!

  健身,是我们共同的职业

  □ 杨寒冰

  《生命周刊》5岁了,我和她相处也有360多天,50期报纸,每一个稿件的采访,都会留下很多感触。

  一年来,我采访养生人物最多,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健身良方。每当我把这些良方用文字表述出来与读者分享的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又做了一件好事。真希望读者能像他们那样,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于通江,年轻时患了高血压,通过积极锻炼,现在70多岁了,精神得像个小伙子;王化银,患过脑梗,得过直肠癌,肩周炎折磨得他无法抬臂,坚持锻炼后,8年没进过医院;张雅堂,30多岁患骨质增生,40多岁心脏病突发,通过锻炼,80岁的他看起来像60岁……

  呵呵,又唠叨了一遍老人们的事迹,目的就是想告诉自己,更想告诉读者,健康是人一辈子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不仅要从《生命周刊》上学习健康保健常识,也要将这些健身理论加以实践,像这些养生人物一样,把健身当成自己的“职业”,每天坚持,健康长寿。

  期待着,当《生命周刊》50岁的时候,我们的读者中能涌现出一大批养生人物。

  辛劳中感受责任和喜悦

  □ 朱娜

  经历5年风雨后,《生命周刊》变得越来越成熟。可以说,这5年当中,我和《生命周刊》一起成长。每一次采访都有新的感受,每一篇稿件都记录着生活多彩的浪花。

  回想自己采写过的稿件,印象最深刻的是《花季少年缘何发烧两年》。2009年的一天,我接到关俊昌的电话,他声称自己发烧两年,一直没有查出病因,想通过《生命周刊》寻求帮助。我本想写一篇小稿子,但转念一想,患者两年求医一定经历了不少辛酸。两天后,我和关俊昌见面了,并对他进行了采访。

  稿件刊发后,先后有200多个读者打来电话询问,还有一些爱心人士愿意为关俊昌提供帮助。我与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联系,为他进行免费检查。检查那天,洛阳下起了大雪。大雪天出门采访的滋味真不好受,冷风直往脖子里钻。经过一系列检查,关俊昌最终被确诊为重症类风湿关节炎,发烧由此引起。那天等我忙完回到家已经是21时,虽然疲惫,但帮助患者查清了病因,我心中是喜悦的。

  类似的情况还有:因为一篇稿件,帮助患者找到正确的治疗方法;因为一篇稿件,激发了读者与疾病斗争的决心;因为一次爱心救助,改变了患者的命运……

  《生命周刊》一直以“好看、实用”为宗旨。记者不仅是一个记录者,还是一个传播者,要把正确的、实用的信息传播给大家。为了这个目标,我会继续努力!

  我就是你的一部分

  □ 崔宏远

  《生命周刊》5岁了。

  我们一直在做“生命”的大文章,不知不觉中也备份了一行自己的“生命足迹”。一路走来,有太多太多的东西值得记忆,值得回味……

  报纸会变旧,油墨会模糊,但健康会根植于你我心中。作为《生命周刊》的记者,我一直为你加油,因为我就是你的一部分。我看着你均衡膳食,我看着你坚持运动,我看着你心里充满阳光。我看着你孤独无助,我看着你迷茫叹息,我看着你痛苦悲伤。我看着你同命运抗争,我看着你恢复健康,我看着你重展笑颜……

  翻看《生命周刊》,点滴记录医疗进程。《问诊社区医院:何时叫好又叫座?》,真正让老百姓看病更方便、更舒心;《“无陪化护理”试水 患者赞不绝口》,医院改善护理服务方式,减轻患者和家属的负担;《侵权责任法——患者维权的指南》,详细解读新法令,方便百姓维权……

  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这种力量来自于每一位读者的热情关注和参与,来自于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

  关注健康,关注自己,才能更好地享受生活,收获快乐。

  我的“加油站”

  □ 马文双

  与《生命周刊》相识快一年了。

  我采访生命故事时,每一次都会被那些与疾病抗争者的乐观、坚强感动,每一次都会暗暗为他们加油;每一次看到有生命因疾病而逝去时,我都会感到惋惜,同时感到责任又重了。真的希望尽自己的微薄之力,将健康的声音传给每一个人。

  我采访过一个来自义马的小伙子,他意外受伤,手术后,医生宣判:他再也不能站起来了。但凭借一股韧劲儿,他坚持锻炼,不言放弃,最终站起来了。听着他的故事,我差点流泪,是因为感动,是因为敬佩。那时,我由衷地希望,我可以通过自己的笔尖,让这种精神鼓舞更多病榻上的人,让他们懂得善待生命,坚强地活下去。不久以前的一天,我偶然遇见他,灿烂的阳光下,他走得比以前好了。

  2010年,我采访过一名癌症患者,2011年,我得知他去世了。一个生命就这样逝去,让我忧伤不已。那时,我唯一的信念就是,让健康知识从自己的笔尖快速地流出,为更多的人作指导,让他们善待自己的身体,珍爱健康。

  “你整天在外面跑,真是辛苦……”每一次,接到读者的电话,他们总会说上这样一句话。其实,奔波在采访的路上时,也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因为那时,我或是去寻找健康知识,或是载着满满的健康果实,只等待着传播。    (本版绘图 李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