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人物成忠实读者
□ 记者 朱娜
在河南科技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中心工作的卫玉星,是一个癌症患者,他没有因疾病而变得孱弱。相反,他忘我工作,积极抗击病魔,竟然让死神却步!《生命周刊》报道过他的事迹后,他便成了《生命周刊》的忠实读者。
卫玉星对每一篇《生命故事》都要仔细阅读,他说,那些患者与疾病斗争的精神激发了他的斗志,有好的抗癌良方,他要抄下来。令卫玉星印象最深的就是晚期胃癌患者孙红蕾。虽然孙红蕾身患胃癌,但她仍然快乐生活每一天。孙红蕾的快乐感染了卫玉星,每当身体不舒服时,他就告诉自己:“要像孙红蕾一样快乐生活,笑对疾病。”
此外,卫玉星还喜欢看有关饮食健康的文章。民以食为天,人们哪天也离不开吃饭。如何吃得健康、吃得营养,尤其是癌症患者,饮食上有哪些注意事项,都可以在《生命周刊》里找到答案。
卫玉星说,《生命周刊》太实用了,老中青都可以从中找到有用的新闻。他自己看到一些好的内容,要剪下保存起来,并向周围的朋友和同事推荐。《生命周刊》是市民了解医疗信息、健康信息的渠道,掌握了正确的信息,才会和健康越来越近。
健康是可以分享的
□ 记者 崔宏远
“2006年6月10日,我读到了《生命周刊》的创刊号。”涧西区79岁的李茂峰说,尽管5年过去了,他仍记得十分清楚。
走进李茂峰的卧室,记者一眼就看到厚厚的一摞《生命周刊》被整齐地码放在床头,最上面还压着一层透明的塑料纸。李茂峰笑呵呵地告诉记者,他现在最宝贝的就是这些报纸,生怕弄丢了或是弄脏了。“《生命周刊》我是每期必读,一到那天只有见到报纸才能止住心慌”。
利用和《生命周刊》“约会”学到的健康知识,李茂峰不光使自己的身体倍儿棒,还经常为亲戚朋友治疗小病小痛。有一次,他在《生命周刊》上看到了一个用萝卜熬汤治疗咳嗽的小偏方,将这个方法推荐给身边的朋友后,还真帮了不少人。有个朋友身体一直不太好,李茂峰每期看完都给他送过去,让他多看看《生命周刊》,对调养身体大有好处。
李茂峰感到《生命周刊》特别实用,他就劝亲戚朋友订阅,并挨家挨户上门推荐。在他的带动下,生命周刊又多了十几个朋友。
读刊让他成“专家”
□ 记者 杨寒冰
59岁的张大忠订《洛阳晚报》十几年了,也是《生命周刊》5年来忠实的读者,每期周刊他都仔细阅读,尤其是有关糖尿病知识的文章,更是要多读几遍,熟记在心。
张大忠说,自己是糖尿病患者,所以他特别关心周围的糖尿病人,经常给他们讲述从《生命周刊》上学来的知识。“糖友”们有了糖尿病方面的疑惑,也常找他咨询。时间久了,“糖友”们都称张大忠为“专家”。
张大忠的媳妇也是糖尿病患者,她认为自己已经患糖尿病了,再注意又能怎样?结果,几年后并发症出来了:脚指头发青,脚指甲发黑,这下他媳妇害怕了。
张大忠劝她不要紧张,找到医生治疗后,回家找出自己收集的《生命周刊》,一期一期让媳妇看。怎样正确检测血糖?怎样打胰岛素?怎样注意饮食?怎样运动……
他媳妇一一按照报纸上介绍的做了。现在,他们老两口的血糖在注射胰岛素后均控制在了正常范围。他媳妇因血糖高出现的并发症也慢慢减轻了,脚指头的颜色已经恢复正常。
张大忠跟他媳妇开玩笑:“不信‘专家’信报纸。”媳妇回击她:“你这个‘专家’也是《生命周刊》培养的!”
《生命周刊》给我活下去的勇气
□ 见习记者 马文双
“是《生命周刊》给我勇气,让我勇敢地活了下来。”71岁的冯庆娥激动地说。
二十多年前,冯庆娥患上糖尿病,并发白内障;六年前又患上脑梗塞,生活不能自理。这对要强的冯庆娥来说,如晴空霹雳。生病前她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充实而精彩。“这一病,每天就是吃药打针,活着就是受罪,真想去死。”冯庆娥说。
正当她轻生的念头日渐强烈时,偶然间,她看到《生命周刊》上的健康箴言,这些话语就像一缕阳光照进她的心间。“得了病之后不要忧伤,一定要坚强,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看到这些箴言,冯庆娥开始鼓起勇气与病魔作战。
冯庆娥将每一期《生命周刊》的健康箴言抄在本子上,没事时就拿来温习,调节心情,鼓舞自己。有时吃饭前也要先看一会儿小本子,看健康箴言是她每日的“必修课”。
看到一则“没事扫扫屋,强似进药铺”的健康箴言,于是,冯庆娥开始打扫屋子,虽然很累,但她还是坚持下来了。每年同学聚会时,她会将小本子上收录的箴言复印20多份,送给她的同学。
多年来,冯庆娥将每一期《生命周刊》珍藏在床下,她说留着将来给孙辈看,让他们从小就懂得健康地生活。
康复明星传健康
□ 见习记者 马文双
兰永凯是《生命周刊》2006年7月29日刊登的养生人物,之后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生名人。
兰永凯曾得过3次脑血栓,后来他按照自己的养生原则康复后,不仅没再犯病,身体还越来越健康。《生命周刊》刊登他的养生心得后,第二天,他就接到30多个电话,还有人找到了他的家,向他取“养生经”。几年来,向兰永凯请教的人不计其数,有的来自市区、嵩县、孟津、登封等地,甚至还有人从上海、北京赶来。
几年来,兰永凯一直坚持在安乐、涧东路等社区义务传播保健经验。每当有病人向他请教,他都会把当年《生命周刊》刊登的文章复印一份给患者,以做指导,每年大概复印1200份。每当看到《生命周刊》上有好文章时,他就会买上十几份送给周围的人看。
兰永凯每天都在王城公园锻炼身体,很多人也慕名而来。西工区一位谢先生,因脑血管病而致半身不遂,看到《生命周刊》的报道后,找到兰永凯,跟着他锻炼了5年。“有一天在公园,小谢突然可以扬起病胳膊向我挥手时,我这心里别提有多开心。”兰永凯说,只要生命不息,他就会坚持传播健康理念。
《生命周刊》是好礼物
□ 记者 朱娜
前不久,家住高新区金质家园49岁的张杰,收到女儿送给他的特殊礼物——自制的《生命周刊》合订本。
张杰进入40岁后,时常感叹岁月不饶人,他开始关注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偶然一次,张杰与《生命周刊》结识,仔细翻看报纸后,他眼前一亮,这不正是他当下所需要的吗?
《健康热线》版面刊登的读者提供的偏方,花钱不多,有时却很管用。有一次,张杰感冒后引起咳嗽。他看报纸上刊登的蜂蜜泡白萝卜治咳嗽的方法,试着喝了几次,咳嗽的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此后,他将此方法推荐给亲戚们,每次都是屡试不爽。中医知识很深奥,而《传统医学》版面刊登的文章,真正做到了深入浅出,把一些深奥的中医理论用大众能看懂的话写出来。例如阴阳、气虚、阳虚、血虚等。碰到有用的文章,张杰要抄到笔记本上,以便保存和随时翻阅。
张杰的女儿见父亲很爱看《生命周刊》,干脆自己制作一本《生命周刊》的合订本。当女儿把自制的《生命周刊》合订本送给父亲时,张杰高兴地说:“这可是个好礼物!”他把女儿制作的合订本放到床头,每晚临睡前都要翻看。
《生命周刊》让婆婆爱上养生
□ 记者 杨寒冰
李遵华是市四十六中的老师,是本刊5年的老读者。去年,她婆婆从东北来洛阳定居,因为人生地不熟,就经常上网。
有一天,她婆婆突然两腿发麻,后来疼痛不止,走路都有些困难,贴了一些膏药,效果不是很明显。李遵华劝婆婆别老坐着,应该经常出去活动活动,婆婆不听,依旧坐在电脑前聊天、玩麻将。
急中生智的李遵华拿出一期《生命周刊》,当着婆婆的面,给老公读起了一篇文章——《中老年人不宜长时间做同一动作》婆婆越听越觉得有道理,于是拿起老花镜跟李遵华说:“你读得太快,我自己看吧。”李遵华和老公相视一笑便出去了。下午下班回家,李遵华发现婆婆没在电脑前坐着,而是在来回练倒走呢。练完倒走,还拍拍手,搓搓耳,按按足三里。
婆婆说,《生命周刊》上说了,腰不好会引起腿疼,不能久坐,要多练倒走。《生命周刊》上还说了,老年人,多拍手能通经络,多搓耳能防耳聋,多按足三里能让脾胃好,帮助消化吸收。
李遵华说,现在她婆婆越来越重视养生了,偶然上网聊天的时候,还拿《生命周刊》上的养生知识教育东北的亲友们。
读出健康和快乐
□ 记者 崔宏远 通讯员 王占国
“《生命周刊》就是一剂良药,从它创刊的2006年起,我就与之结缘了。”关林镇50岁的周俊霞女士指着家中码放整齐的报纸说,她对这份报纸的感情很深,每一期《生命周刊》她都要仔细阅读摘记,5年了,一期也不落。
长年做生意奔波劳碌和不规律的生活曾让周俊霞“浑身是病”,7年前,她甚至因心脏病被迫住院1个月。周俊霞告诉记者,在《生命周刊》的“督促”下,她严格遵守“健康纪律”,还受到“养生人物”栏目启发,爱上了写写画画,身体变得越来越好。如今,她每次看完报纸后,还会讲给家人和朋友听,周围邻居有什么健康方面的问题,也都向她请教。“我的电话现在已经成了‘健康咨询热线’,每次我都会推荐他们看《生命周刊》”。
周俊霞的女儿还告诉记者一件趣事。有一次,可能是投递员送报晚了点,周俊霞叫女儿打车替她买报纸,“一份报纸5毛钱,来回打车的钱够买十份了”。
采访结束时,周俊霞还认真地创作了一副“养生箴言”书法作品,送给《生命周刊》作为“生日”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