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2版:三彩风·文苑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看,他们的“高考作文”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0 日 星期    【打印】  
看,他们的“高考作文”
  编者按 高考不仅牵动了考生和家长的心,也勾起了不少挤过“独木桥”的前辈们的记忆。在考生充当演员出演“高考大片”的同时,作为观众的洛阳写手们也参与其中,写下了他们的“高考作文”。

  登录洛阳晚报官方微博http://weibo.com/1260407871,来为他们的作文评评分、写几句评语,看看他们“考”得如何。

  2011年天津市高考作文题

  关于镜子

  □庄 学

  不知哪位先祖臭美,汲水时照见了自己的面容,便临水梳妆,以水为镜。从将铜磨制成镜,到将玻璃、水晶装饰成镜,一个人或多或少的自恋都是通过镜子完成的吧。

  镜子具有实用性,对着它可以观妆容、正衣冠,想必美女们的闺房里镜子是不可少的,正如女人手包里以备随时补妆的各式各样的小镜子。古时,有些闲极无聊的达官贵人声色犬马久了,就通过镜子寻乐子,终日揽镜自娱自乐,昏昏度日,还竟然有以镜为媒组成所谓“镜社”的。一个叫威尔森·本特雷的外国农民,他也痴迷于镜子,在显微镜下看雪花,一看就是46年,把一个个雪花漫舞的寒冬看出了万千的美丽和气象来。窥须臾,则驻永恒,这就是镜子的异化了。

  镜子深刻的异化,则是中国先哲们从镜子中看出了它的哲理和引申。庄子曰:至人之心若镜。镜,一览无余。而至人则是人群中品行高端、顺应自然的人,这样的人心底不藏私不挟私,进入了人生最高境界。“若镜”,也就是说不要让自己太复杂了。老庄的要求,常人自然难以做到,但是由此给了后人一个努力的目标。

  除了物质层面的镜子以外,还有精神层面上的镜子。中国共产党人在夺取政权之前,就一再告诫自己的同志要读《甲申三百年祭》,以史为镜,时时清醒头脑,这也是一种“镜考”。我读《偃师县志(乾隆版)》,看到了封建社会妇女所受的种种摧残。明代,这个仅有3万余人的县竟然有71座牌坊,其中婆媳双双守节的双节坊和贞节坊占一半还多,守节妇女“33年跬步不出闲门”。通过历史这面镜子,我感觉到了现今妇女的解放和自由。

  我也时常照镜子,这镜子就是我的日记。我记日记数十年,记载了春花绚丽、夏日灿烂、秋实丰硕,也有寒冬的肃杀。每每翻开过去的日记,仿佛看到了过去的我一个个深浅不一的脚印以及一路的曲曲折折,有欢乐,有悲伤,还有苦涩。有当时认为是对的后来证明是错的事,也有当时认为是错的现在证明是对的事……世事沧桑,寸心得失,这面镜子照出了一个真实的我。

  不镜于水而镜于人,大概这是一个有追求的人所期冀的修为吧。至此,镜子将高悬于庙堂之上,镜戒将置于你的心中。

  2011年广东省高考作文题

  回到原点

  □马继远

  许多年以后,我还清晰地记得那幅剪影。

  夏日傍晚,阵雨初歇。我们几个在小镇上读书的学生,在家过完周末,沿着弯曲的乡间小路返校。

  不经意间,我看到了西原上的三棵树。夕阳的余晖,柔和地打在三棵树背后,让它们显得祥和而肃穆。更让我惊奇的是,那分明是一家三口手拉手赶路的样子,孩子居中,两边牵着父母的手。

  我惊讶地指给伙伴们看,大家都啧啧称奇,说这三棵树,以前还真没有注意到,真的很神奇,像极了一家人啊!

  往后,那三棵树的样子,就印入了我的脑海。只要我在高处,在可以看见它们的路上,我就会关心地望望它们,像望自己的亲人。虽然,有时候由于天气的原因,我并不能望到它们,但我知道,它们应该在那里,在那西原上安详地走着。

  到外地读书后,我回家乡的机会少之又少。回去,由于天气原因,我也很少能看见那三棵树。我想,那三棵树中的小树,大概已经长得和两边牵它手的大树一样高了吧。

  进入社会,自己似乎总纠缠于一种不能逃脱也不能控制的无名之阵中,感情渐渐变得麻木,当初看到三棵树时的那分惊讶和感动,已不再出现。或许,这就是成熟的代价。

  每到节假日,总会听身边朋友说,要回老家去!有老家可归的人,确实是幸福的。只是,我不知道,是老家的亲情让他们难舍,还是老家和他们之间有种不得见的血脉联系着?他们的记忆中,是否也有一棵树、一孔窑……

  而我,似乎总在逃避回家乡,总觉得自己没有衣锦还乡的资本,更不能做点什么来报答他们的热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家乡又怎能逃脱世态炎凉?

  终于有一天,我还是回去了。毕竟,和其他人一样,我和这个贫穷落后的山村,有种天然的无法割断的联系。

  家乡的很多人,我已经不大认识。曾经熟悉的窑洞,曾经攀爬过的大树……都已经不可寻。但是,我再次看到了对面西原上那三棵树的剪影,记忆里再熟悉不过的剪影!

  这么多年了,三棵树竟然还在那里,手拉手,和谐、安宁地走着。

  我突然想,它们站在那里,看这边的我,是否也觉得我是一棵树的剪影呢?

  2011年湖北省高考作文题

  旧书

  □程远河

  久不读书。今夜,忽然起了翻翻旧书的冲动。

  轻轻拂去架上的灰尘,随手取下一本,是二十年前买的《史记》。

  一翻,恰是霸王别姬的章节。英雄末路,美人断肠,早已铭记在心。目光扫了一下,正欲翻过时,心中猛然产生了疑问:

  兵败江边,四面被困,项羽仗剑作歌,虞姬凄美应和,司马迁是怎么知道这一切的呢?

  是侥幸生还的士卒口传,还是江上渔父的杜撰?太史公如何辨识它们的真伪?他又为何做这样的处理?

  是春秋笔法,还是小说家之言?抑或本无此事,只是这个奇男子借先人之口,抒写他自己的感慨?

  没有答案。隐隐感到一只飞鸟从窗外掠过,思路中断了。

  轻叹一声。又拿下一本,翻开,是《铸剑》。

  不用再看。我把书推向一边,坐定,点上一支烟。烟雾升腾中,鲁迅冷峻的面孔开始凸显,长袂飘飘地向我而来……

  通篇是复仇。素昧平生的黑衣人对眉间尺慨然一诺,带上这孩子的头颅直奔王城,最后以利剑斩仇敌国王的头颅于鼎镬之中。连他自己的,三个头颅在翻滚的油锅中腾挪厮咬。奇怪的是,他和眉间尺的头共同对敌,直到把国王的头彻底斗败为止……

  每次想起这些都感觉惊心动魄,血脉贲张。这是鲁迅心目中的先秦。那是怎样的一个时代啊!机谋,隐忍,攻心术空前发达,大丈夫气一贯到底,轻生死而重大义,为达目的不计代价,有时甚至丧心病狂。

  总觉得鲁迅写此文一定受了《荆轲刺秦王》的启发,眉间尺和樊於期的引颈而刎何其相似。而鲁迅的奇绝之处在于,他的报仇是以大毁灭为前提,虽有胜者,却无生者,直接的结果是一片死绝。他是洞穿了历史无边的苍凉和人生难逃的孤寂,才把这一切的一切一一撕破,让我们看看它们本来的面目吗?

  摸着书页,感到阵阵寒气从书中逸出,是森森的剑气吗?

  …… ……

  感谢这旧时的抒写和暗夜的静寂,这样的体验从未有过。没想到对旧书的偶尔一翻,竟然如一道亮光划过思想的长空,使人获得了深长的启迪。旧书新知,今夜的阅读把我的过去和将来紧紧地连在一起……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