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大早,当宁夏军区某给水团三连指导员韩瑜收拾行囊,准备带领战士们离开老城区邙山镇井沟村八组的时候,忽然听到帐篷外传来一阵脚步声。他走出帐篷发现,眼前站满了井沟村八组的村民。大家将一面写有“打井抗旱为人民 感谢亲人解放军”的锦旗交到官兵手中。
“不愧是‘西北水神’!”“太感谢你们了!”“留下来休息两天再走吧!”——拉住,甚至抱住官兵们,村民们不让他们走。
村民们怎么能不激动呢?就在前一天,就在这块沙土飞扬的工地上,经过三连一排官兵们10多个昼夜的奋战,新打的水井终于流出了清澈甘甜的井水,井沟村八组靠天吃饭的历史就此改写。
1 给咱打井的解放军来了!
说起井沟村八组的情况,井沟村村委会主任李广田深有感触。
“八组人吃的都是别村的水。”李广田说,10多年前,附近地势较低的一些村子陆续打了机井后,地势较高的八组村民家中的土井就基本打不出水了。
为解决吃水问题,村干部经过商议,从邻村接管道为八组村民供水。可是,水仅够生活用,浇地依然全靠天。
“好些村现在刚开始收麦子,可俺们村大半个月前就收完了。”李广田说,旱地麦子熟得早,但别村一亩地能收400公斤到500公斤麦子,八组的地只能收一二百公斤。今年天特别旱,村民们收成就更少。
“今年年初,一听说打井部队要来河南打井,我们就赶紧报了名。”李广田说。三四个月之后,他正式接到通知——井沟村八组已通过审核,不久之后,就会有解放军来给咱打井了!
“我记得可清了,打井部队是5月23号来的。”回想起当时的情景,李广田不由激动起来。那天,村民们早早站在村口,等着部队来。当身着迷彩服的宁夏军区某给水团三连一排的官兵们带着两台大机器来到村中时,欢呼声一片。
“那机器上头竖了一个可高的铁架子,俺们从来没见过!”李广田说,后来他才知道,那台“可高的铁架子”是一台打井机,“在全亚洲都算很先进的”。
令李广田没想到的是,就在部队抵达这里的当天,官兵们就神速地将帐篷和打井机器架好了。
2 村民们欢呼着,争先恐后地品尝汩汩涌出的井水
5月24日,李广田刚刚吃过午饭,听到一阵机器的轰鸣声从打井工地传来。他好奇地来到工地,看到官兵们已经在不停转动着的打井机旁忙碌起来。
当天晚上再次经过工地,李广田惊奇地发现,战士们仍在工作。
“小伙子们该休息休息啊。”李广田心疼地向指导员韩瑜建议。韩瑜告诉他,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将水井打好,给水团战士们按照“三班倒”的工作制度打井,保证打井机24小时不停歇。
天一天比一天热。看着战士们顶着烈日工作,前来慰问的领导和医护人员无不感到心疼。医护人员对官兵们进行体检时发现,持续的高强度工作,让许多90后小战士患上了关节炎、韧带炎等病。
12天过去了,激动人心的一刻终于到来——开始抽水了!机器的轰鸣声,在村民们听来犹如世界上最动听的交响乐。让人遗憾的是,这眼井的出水量并不理想。
紧盯出水管的韩瑜立即将此情况向上级汇报,上级指示:想尽办法,增加出水量!
洗井!在工程师的指导下,战士们继续作业。4天后,水井进行第二次抽水。
那天,最高气温达40℃,可村民们还是早早就聚在工地旁的小树下等待。
1个小时,2个小时……出水管中的水由浑浊变得清澈。村民们坐不住了,纷纷围过去,直盯着井口。时间又过去了7个小时,洗井工作结束了,井水终于汩汩流出!村民们大声叫喊着,争先恐后地品尝甘甜清凉的井水。
据韩瑜介绍,井沟村八组的这口水井深约210米,出水量约为每小时25立方米,可极大地解决八组村民生活用水和灌溉用水困难。
3 一盆水断送一段爱情的村子,有了第一眼井
其实,在韩瑜心中,井沟村八组的这口井还不算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嵩县田湖镇南洼村是个缺水村,在“西北水神”赶到那里之前,村民需要收集雨水饮用。
在南洼村,有两个关于水的故事,两个令人感到心酸的故事。
一个是“一盆水”的故事。村里有个在外打工的小伙子回家时,将在外认识的女友带回来让父母看看,好订下亲事。姑娘不懂南洼村的生活习惯,将一盆用过的洗脸水随手倒掉,让小伙子的父母很不满意。最终,小伙子在父母的干涉下不得不放弃这段恋情。
另一个是“一桶水”的故事。南洼村的一个姑娘出嫁了,嫁到了一个有一口水井的村子。姑娘心疼自己的哥哥,让哥哥从南洼来挑水。有一年天旱,姑娘所在的村子也缺水,她便无法再让哥哥来挑水,亲兄妹就这样断绝了来往。
为能吃上水,南洼村的村民们曾多次凑钱请地方打井队来打井,但最终都收获了失望。缺水也引发悲剧:一次打井过程中井壁突然塌陷,一名村民被埋于井下……
之后,地方打井队一听“南洼村”三个字,便连连摆手不肯去。
今年2月20日,宁夏军区某给水团奉命来到南洼村立塔开钻。可是,经过16个昼夜奋战打好的井,仅仅抽了两个多小时,水就变得非常小了。不少村民们因此失声痛哭。子弟兵没有退缩。4月10日,“西北水神”再次开钻打井。
军爱民,民拥军。南洼村村民汪兰兰被官兵们亲切地称作“兵妈妈”:自从三连进村打井,她几乎每天都会将官兵们的脏衣服、脏鞋袜“偷”出来,洗干净后再悄悄送回去。2月,天寒地冻,“兵妈妈”的双手因接触冷水太多而生了冻疮,手上满是血口子……
还有一次,村民们忙活了整整一上午,为官兵们包了1000多个饺子,并煮好送到工地上、帐篷中。看着村民们端来的热腾腾的饺子,不少战士掉下了眼泪。
或许是战士们的辛劳和村民们的诚心感动了上天,4月27日,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西北水神”在南洼村打的第二眼水井终于涌出甘泉。
4 总是睡在打井机器旁的一等功臣
采访中,官兵们经常会提到“郭树周”这个名字。“他可是给水团中的‘名人’。”大家这么说。
十七大代表、一等功臣郭树周,皮肤黝黑,笑容憨厚,神情认真,看起来和他的战友们没有任何不同。可一到晚上,郭树周的“怪癖”就让他显得与众不同了。
原来,外出打井时,身为工程师的郭树周从不在生活区睡觉,一直住在工地旁的帐篷中,日夜守着机器,时刻聆听机器作业的声音。时间久了,他练就了一项“听音断病”的本事——机器声稍有变化,就能知道是不是出故障了,故障在哪里。
2月的夜晚,山里的气温在0℃以下,刺骨的寒风甚至逼走了在工地旁苦盼井水的村民。为了能更清楚地听到打井机的声音,郭树周将帐篷的小窗户打开:听着节奏清晰的机器声,他在呼啸的寒风中安心睡着了。
“他一会儿听不见这声音就心焦得慌,到了晚上也一样。机器声对他来说,就像摇篮曲一样。”官兵们常常这样开郭树周的玩笑。
5 “西北水神”,仍在为河洛大地掘甘泉
其实,郭树周只是给水团战士们的一个代表。这一群最可爱的人,常年奔波于祖国广袤的大地上,在沙漠、戈壁、高山上打出了一眼眼水井,谱出一曲曲感人的奉献之歌。
组建30余年来,被百姓誉为“西北水神”的宁夏军区某给水团走遍全国9个省90多个县市,在缺水地区共开掘出1000多眼清泉,使无数百姓告别了吃水难。
今年2月入洛以来,“西北水神”已在嵩县、伊川等地打水井29眼,极大地缓解了当地群众的用水困难。目前,他们已开赴孟津,接下来还将到新安等地,为洛阳人民送去甘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