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在我们身边,有许多优秀的普通党员。他们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在平凡中诠释着伟大。在群众眼中,他们是近在身边的先进楷模;在党员眼中,他们是近在身边的学习榜样。
“七一”前夕,本报记者走近我们身边的优秀党员,用镜头讲述他们的平凡故事,用镜头记录他们的感人瞬间,用镜头展现他们的可贵品质。如果您的身边有这样的先锋模范党员,请告诉我们,联系电话为13937967110、66778866。
他,像一棵百年皂角树,执著而顽强,展开无私博爱的“根须”,抱紧脚下的石崖,在这片土地上播撒知识的种子。
他,39年为山区教育尽职尽责,默默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为人民服务的庄严承诺。
昨日,在伊川县葛寨乡张棉村的西印新村小学,记者见到了57岁的史国定。他体形消瘦,背有些驼,肤色黝黑,皱纹爬满了额头、眼角和脸颊。这所学校唯一的教师话语不多,甚至有些木讷。
1971年5月,17岁的史国定刚高中毕业,就被推荐到该乡梨树洼村担任教师。在3间只有20多平方米的石砌房子里,史国定开始了他的从教生涯。全校5个年级46名小学生,他是唯一的教师。
梨树洼村地处浅山丘陵区,土地贫瘠,周边包括梨树洼村在内的5个自然村总共也只有二百来口人。史国定发誓,要挑起教育的重担,用自己的行动改变山村的未来。
为动员家长让孩子上学,史国定翻山越岭,挨家挨户走访,千方百计说服家长;史国定每天一个人要教一年级至五年级的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自然全部课程,他总结出“复式全科教学法”;每逢雨雪天,他或背或抱,把孩子挨个送到安全地带,等他到家,饭早已凉透……
1973年,史国定的一个亲戚从外地回来,看史国定在一个穷山沟里教学,“也没啥前途”,想说服史国定跟着他到新疆上班。史国定婉言拒绝了——他离不开这里的孩子,更离不开自己喜欢的三尺讲台。后来,又有几所条件好的学校来找他,他也没动心。他很清楚,他一走,就再也没人来这里教书,他的愿望就无法变成现实。
1989年,随着梨树洼村整体搬迁,史国定跟随大家来到张棉村,在新成立的西印新村小学继续担任教师。由于地点偏僻、条件落后,新分配来的教师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但他依旧默默地耕耘着。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39年风雨兼程,在偏僻乡村,史国定凭借超人的毅力和坚守的精神,谱就了一曲感人的歌曲。他亲手带出的200多名学生中,有16人后来走进了高校的校门,徐海伟、史社坡两人更成为博士,曾赴海外深造发展。另外,2002年,史国定在河南省教育系统小学语文复式教学大赛中荣获得优质课教学二等奖;2005年,他撰写的论文《复式课堂教学的思考》在河南省小学复式教学优秀论文评选中荣获二等奖。
如今的西印新村小学,史国定依然是唯一的教师。2005年以后,学校只剩下两个年级4名学生。但站在讲台上,史国定依然一丝不苟,让人肃然起敬。
史国定说:“啥时候村里没有学生了,我就不教了;只要有,我就继续教下去。山里的孩子们很纯朴、很听话,为了教育和孩子们的将来,我无怨无悔。”
见习记者 赵俊善 通讯员 康力学 摄影报道
①虽说只有4名学生,但史国定每周都要带着大家举行升旗仪式。
②史国定授课一丝不苟。
③史国定和他的孩子们一起照一张全家福,黑板上的“一个都不能少”道出了史国定的心声。
④史国定的笑容和他身后的奖状证明了他对孩子们的爱。
⑤为了省钱,史国定晚上备课时依然用马灯照明。
⑥史国定经常告诉孩子们,希望他们将来能走出山乡,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是啥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