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申阳革命纪念馆”门前,和党员一起前来追寻红色足迹的孩子们肃然而立。 |
| 重温入党誓词,缅怀革命先烈。 |
| 抗战时期地下党组织使用过的水壶。 |
|
在偃师市邙岭镇申阳村,有一个青砖灰瓦的小院。不过,就是这个并不起眼的小院子,却是偃师首个农村党支部诞生地,历经了近百年的风雨,如今作为“申阳革命纪念馆”,成为追思与凭吊革命先烈的圣殿。
5月30日上午,偃师市教育局40多名党员来到这里,大家为革命先烈敬献鲜花,在庄严的入党誓词中,重温那段革命历史,追寻沧桑巨变。
■感言
偃师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红波:深切缅怀革命先烈为国为民抛洒热血、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丰功伟绩,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
偃师市教育局机关党支部书记张绍刚:这次经历使我获益匪浅。它使我们的思想境界又一次得到升华,心灵又一次得到净化。
偃师市教育局团工委书记王育鹏:作为一名年轻的机关干部,我一定要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立足本职,作出应有的贡献。
偃师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武建国: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入党誓词,让我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的同时,又一次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和无悔选择,更加增强了作为一名党员的神圣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偃师市教育局教科所副所长张富贵:以刘道安为代表的党的优秀分子,他们救国救民的胆识、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追求让人感动。正是有了一大批像刘道安这样的党的优秀儿女,我党事业兴旺发达才有了根本保障。
偃师市教育局教研室支部书记李建青:我深切感受到革命先烈对敌斗争的艰苦,我们必须珍惜目前的大好形势,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埋头苦干,扎实工作,时时处处用党员标准要求自己。
▲▲ 鲜花敬献先烈,重温入党誓词
5月30日9时许,来自偃师市教育局的党员们身着白色上装,手捧鲜花来到“申阳革命纪念馆”的门前。
申阳村党支部委员刘学武说,这里原本是村里的刘氏祠堂,1999年,在偃师市委组织部的支持下,村党支部于2000年建立起这座纪念馆。
来自偃师市教育局的党员们走进“申阳革命纪念馆”,先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然后行三鞠躬礼,默哀3分钟以寄哀思,随后,全体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并在雄壮的《国际歌》声中,追思着革命先辈的英雄壮举。
▲▲ 黄河边的小村庄,走出了众多革命家
讲解时,刘学武告诉大家,提到纪念馆,不能不说申阳村的红色传统,而红色传统又与村中刘氏兄弟密不可分。
先说大哥刘潇然。这位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1933年在柏林大学读书时加入在德国的中国共产党组织。1936年回国后,他任北平大学农学院教授,并辗转西北、杭州等地参加抗日战争,进行斗争。
刘道安是刘潇然的二弟,他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组织“一二·九”学生运动。“七七事变”后,他回到河南,先后介绍申阳村5人入党。1937年,他在申阳村建立了偃师第一个农村地下党支部,后来还以偃师中学教导主任的身份为掩护,领导地下党工作。
在他们的影响下,村子里不少人先后走上了革命道路。申阳村这个位于偃师、孟津和巩义交界处黄河边的小村庄,先后走出了多位高级干部。
▲▲ 亲历讲述,一段历史的追寻
今年81岁的刘伯诚老人,1948年跟随着刘道安的儿子刘杰湘参军,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以及西南剿匪中都留下过战斗的身影。解放安徽时,刘伯诚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来退役回到家乡,至今还珍藏着好几枚纪念章。
我们见到他时,他正坐在纪念馆旁边的一个石凳上和人聊天。老人说,当时村子里像他这样出去闹革命的有十五六个人,“都是年轻棒小伙”,当年经历过那段峥嵘岁月的人大多已离开人世,老人也就成了村子里那段历史的唯一见证者。老人曾当过纪念馆的管理员,现在在家享受天伦之乐。提起刘道安或者这座纪念馆,他一一道来,尽是沧桑的脸上也因为那段光辉的岁月增添了不少神采。
▲▲ 历经风雨,从祠堂到纪念馆
刘学武说,这个小院建成于清朝末年,是目前村子里年代最久远的建筑。这座小院的变迁,也是时代的一个缩影。因为这里最早是刘氏祠堂,是家族权利的象征地。解放后,这里变成了磨坊和铁匠铺,接下来还短暂地作为村委会;建成纪念馆之前,这里是村子里的卫生室。解放后至今60多年的时间里,这座不大的院子承载了一个时代的记忆。
刘学武说,不管这里变成什么,这栋建筑的功能都没有变,都是为老百姓服务。现在,村里的少先队员入队仪式和预备党员的入党仪式都在这里举行。这里早已不仅是一个纪念馆,更是申阳村那段红色记忆最有力的见证者,饱经沧桑,历久弥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