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市民在菜市场选购蔬菜。 新华社记者 罗晓光
摄 |
|
□记者
戚帅华 通讯员 邢秋红
昨日,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5月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6%,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但环比呈下降趋势,下降1.5%。有关人士指出,食品类价格上涨依旧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 食品类价格上涨,推动CPI同比上涨
调查数据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5月我市CPI中,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居住类涨幅较大。特别是食品类价格,依然是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
据统计,5月我市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8%,直接拉动当月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食品类中涨幅较大的有:肉禽及其制品类价格上涨27.2%,蛋类价格上涨23.7%,粮食类价格上涨12.4%。
除食品类外,近期中药材价格上涨也较为明显。统计数据显示,5月我市一半左右的中药材价格都呈现上涨趋势,从而拉动当月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7.1%。
对CPI影响较大的还有居住类价格。5月我市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5.2%,其中水、电、燃料价格上涨3.3%。另外,涨价的还有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同比分别上涨了3.3%、2.6%、2.2%和0.3%。价格唯一下降的是交通和通信类,同比微降0.1%。
▲▲ 菜价大降,使CPI环比回落
“受季节因素影响,鲜菜价格大幅下降,这是CPI环比回落1.5个百分点的主要原因。”国家统计局洛阳调查队有关人士分析,由于天气转暖,本地蔬菜大量上市,5月,在诸多食品价格普涨的同时,鲜菜价格却承接着4月的下降态势,环比下降19.6%,使食品类价格环比下降2.4%,是价格总水平环比下降的主要因素。
而从整体看,与4月相比,八大类商品除烟酒及用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价格微涨外,其余六大类商品价格均呈下降或持平态势。
▲▲ 预计CPI仍将高位运行
5月,我市CPI同比涨幅继续回落,延续了自3月以来的回落趋势。同时,今年以来CPI环比首次呈现下降态势,这是否意味着CPI近期将持续下降?
对此,有关人士分析说,尽管我市5月CPI环比下降,但仅从5月来看,蔬菜价格环比下降主要还是因为季节性因素,即天气变暖后,蔬菜供应增多,蔬菜价格下降。而由于肉类、粮食和水产品等价格的上涨趋势依旧,故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依然存在。从前5个月CPI的走势来看,其快速上行的态势已经逐渐得到控制,但短期内不会持续下降,预计仍将在高位徘徊。
■延伸阅读
5月我国CPI涨幅创近34个月新高
国家统计局14日发布数据,5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5.5%,涨幅创近34个月新高。
统计显示,5月我国CPI中,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1.7%,居住类价格同比上涨6.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3.2%,烟酒及用品类价格同比上涨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2.5%,衣着类价格同比上涨1.8%,交通和通信类价格同比上涨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同比上涨0.6%。
1月至5月,我国CPI同比涨幅已达5.2%。
从环比指标看,价格前期过快上涨的趋势已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5月我国CPI环比上涨0.1%。其中,只有食品类价格环比下降,降了0.3%,而食品类价格中的鲜菜价格环比下降9.3%。
成本因素日益凸显
此轮物价较快上涨已近一年。以往的物价较快上涨,往往是在中国经济增长偏快、过热伴随粮食减产的情况下发生的。此轮物价上涨却是在经济增速适度回调、粮食连续丰收的背景下发生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说,当前通胀的动力机制和结构都在发生变化。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成本因素对通胀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房价—生活成本—劳动力工资—农业生产成本—食品价格—生活成本”的上涨循环有所显现,治理通胀的难度加大。
在最近一届的广交会上,成本上涨导致多家企业产品报价较往年提高一至三成。不少厂商负责人表示,尽管月薪一提再提,但仍然难以留住工人。
“这轮推动物价上涨的因素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工资成本的上涨。从1997年以来,我国物价保持低、稳状态,与经济没有出现严重过热有关,也与劳动力成本较低有关,而现在廉价劳动力的时代已经结束。”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经济学部副主任刘树成说。
物价上涨压力仍然较大
“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来看,物价上涨压力仍然比较大。”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说。
来自农业生产一线的人士分析,当前部分粮食主产区新麦开秤价高开高走,加上南方洪涝灾害影响以及饲料价格上涨推高肉禽价格,未来在CPI中占首要比例的食品价格仍将呈涨势。
猪肉价格上涨再度回潮,为政府如何更加有效地平抑物价提出了新课题。在继续大力发展生产、补贴农户的同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部宏观经济处处长王军建议,应加强信息引导,帮助组织专业性农业生产合作社,解决一家一户分散生产难以对接市场的弊端。专家建议,在物价涨幅没有出现明显回落的时候,要把稳物价放在首要位置,同时把握好力度。政府应当更多地从民生角度考虑,采取控制物价的各项措施,稳定供求关系,把物价控制在可承受范围内。
(新华社记者 刘铮 杨玉华 王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