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纪念馆入口处。 |
| 追寻红色遗迹,聆听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 |
|
在伊滨区诸葛镇梁村,村间小路旁坐落着略显破旧的梁家祠堂,门口白色牌子上的红色大字依然醒目——“中共豫西特委、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中共特委《前锋报》印刷所纪念馆”。昨日,来自洛阳西关百时快捷酒店的几名党员来到祠堂,听烈士后代讲述曾在这里发生的红色往事。
1938年8月至1940年12月,中共豫西地下党员不仅在此召开秘密会议,还在此研讨地下刊物《前锋报》的刊登内容。古老的梁木、幽暗的灯光,仿佛都见证着《前锋报》的诞生。
▲▲ “初小”校园,藏着地下党员
“那时,‘洛阳县三十四初小’三、四年级的教室就在祠堂周围。”纪念馆馆长梁章安说,抗日战争时期,梁村是一个偏僻的小山村,交通十分不便。加上大同乡乡长梁同立和九显乡乡长梁济生同为中共地下党员,中共豫西特委就将梁村作为一个重要的革命基地,带领豫西人民进行抗战。
1938年,根据革命需要,中共洛阳中心县委书记李汉周、中共洛阳县委组织部部长赵天锡分别以“洛阳县三十四初小”教员、校长的身份为掩护,开展革命工作。而小学教员王廷华、张默、杨毓桂、肖心田等其实是编印、掩护豫西特委的地下刊物《前锋报》及其他党的秘密刊物的地下党员。
▲▲ 魁星阁里,印出《前锋报》
“学校共有两个校址。”梁章安说,一处在梁家祠堂,另一处在北寨门内的禹王庙,而《前锋报》的印刷场所就在禹王庙的魁星阁里。
梁章安说,之所以将《前锋报》的印刷场地选在此处,一是因为魁星阁是禹王庙后面的一处小建筑,很不起眼;二是因为禹王庙距离北寨门很近,一旦此地暴露,他们可以从北寨门迅速转移。
为了保密,身为教员的地下党员们白天给学生们上课,到了晚上,负责编印《前锋报》的王廷华和张默就回到既是宿舍又是印刷厂的魁星阁二楼,通宵达旦地工作。一架旧纱布油印机、一个订书机和一把裁纸刀便是他们全部的印刷工具。1939年春,地下党员徐安石也参与到印刷工作中,帮助折叠和装订报纸。
《前锋报》每份两版,每期约印400份,起初是单色油印,后根据新四军出版的《拂晓报》的经验,将大标题改成艺术字体,文中小字用仿宋体,并把刊头和大标题套印成红色。
就这样,《前锋报》、党内文件、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和《〈共产党人〉发刊词》等都在魁星阁上的小斗室中印刷出来,由地下交通员符一成带到“洛八办”,再送往豫西各地。
▲▲ 神像里面,藏着重要资料
今年已83岁高龄的梁乃升老人是烈士梁济生的儿子。1938年至1940年,隐藏在“洛阳县三十四初小”里如火如荼的地下运动丝毫不为众人所知。但当时正上一年级的梁乃升在无意之中,掩护了地下党员,并由此得知禹王庙里神像的“秘密”。
那是1938年的一天,梁乃升为得到老师杨毓桂的鼓励,早早地便向禹王庙的校区去。走到梁家祠堂前,他发现老师杨毓桂在大门口不住地向外张望。见到梁乃升后,杨毓桂招手将他拉到门边,将一张小纸条塞到他的手心并悄悄地对他说:“将纸条送到魁星阁,千万不要声张。”拿着纸条的梁乃升来到禹王庙内的魁星阁门前,用力推开大门,门吱地响了一声。就在此时,一名男子边从楼上下来边问“是谁”,梁乃升告知其原委并将小纸条递给他。看到纸条后,此人便匆匆上楼,随后,楼上又跑下来三名男子,骑上靠在魁星阁旁的两辆自行车走了。
年少的梁乃升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便来到教室里。几分钟后,一名陌生男子抱着厚厚一沓白纸,来到教室里的神像前面。当他双手抱着这座约一米高的神像往旁边一转,梁乃升才发现,这座背靠墙的神像里面竟然是空的!这个人将材料塞到神像里面,又将神像恢复原状后,便急忙离开了。随后,同学们才陆陆续续来到教室,而在当天下午的课堂上,三个身着军装的男子在教室里转悠了好一会儿才走。
直到近50年后,梁乃升才在报纸、广播中得知,魁星阁中隐藏着印刷厂,老师杨毓桂是名地下党员。回想自己送信那天,很可能是地下党员接到杨毓桂的消息后,急忙撤离印刷场地,并将重要资料保存在神像里面。
▲▲ 小村庄即将迎来新变化
70多年后的今天,往日热热闹闹的禹王庙和“洛阳县三十四初小”已不见踪影。村间的小土路也逐渐被水泥路代替,村外,一条宽阔的大路直通洛阳市区。
“以前开车到关林得绕到龙门,至少得40分钟,现在12分钟就能到。”梁村副书记梁彦林说,便捷的交通让村民们得到不少实惠,拉近了梁村和市区的距离。梁彦林说,梁村接下来还将进行整体搬迁,村民们将搬进高层电梯住宅楼,过上新生活。
■感言
洛阳西关百时快捷酒店副总经理韩章记:他们身上对党的忠诚让我印象深刻,通过此次活动,我切身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革命热情。
洛阳西关百时快捷酒店后勤科科员杨峰:听着梁老的讲述,我仿佛回到了那个激情四射的年代,深切感受到那群坚守信仰、不畏生死的革命者的热情。
洛阳西关百时快捷酒店财务科科员马英:为了让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这些地下党员隐姓埋名,不畏艰苦,舍生忘死,如今,我们在缅怀革命先烈的时候,也不能忘了这些默默奉献的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