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工业一定能振兴!洛阳的发展会越来越好!”昨日,围绕洛阳工业如何振兴的话题,大家表达了同样的心愿和祝福。
■温馨提示
本报“十问洛阳我作答”大型系列报道今日继续关注第四问——
中国老重工业基地如何重生?
1 振兴洛阳工业需要实干的劲头
洛阳老重工业基地重新振兴,到底最缺什么?许多市民和网友认为,最缺的不是技术,不是人才,而是像洛阳大厂刚刚兴建时的那种艰苦奋斗、一往无前的劲头!
手机尾号为“1788”的读者发短信说,虽然现在洛阳的许多大厂碰到了很多困难,可再困难,条件也要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白手起家好得多吧?现在洛阳工业发展的优势很多,洛阳工业的振兴,最缺的不是人才、研发,而缺大的谋划,缺干实事的土壤,缺干实事的精神!
网友“洛阳1号”认为,历史留给我们洛阳的财富太多了,洛阳发展工业的基础也很好,洛阳缺的是企业家的创新精神;洛阳多年形成的软环境较差,洛阳也缺改进软环境的创新精神!希望我们洛阳的技术人员不再到别处打工,能在自己的家乡有用武之地。
2 振兴洛阳工业,需要树立新形象
许多市民认为:对现代企业来说,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是不可缺少的,洛阳工业要振兴,要叫得响,就要树立起洛阳工业的新形象。
网友“曾经的大哥”说,今年过年期间,他上网看了一部反映东北老工业基地鞍钢发展壮大的优秀电视连续剧《钢铁年代》,直到现在,带着那个时代鲜明特点的一个个活生生的剧中人物还时时在他的脑海中闪现,让他难以忘怀。多年前,他就听说有媒体要创作反映洛阳老工业发展历程的电视剧,直到现在也没有出炉。相信一旦有反映洛阳工业发展史的优秀电视剧与观众见面,不但可大大提升洛阳工业的形象,也能真实、全面、完整、立体地展现洛阳精神。
网友“丝绸之路”补充说,洛阳企业的宣传应与时俱进。洛铜为很多地方造过巨大的铜佛像,可是在全国有几个人知道?洛阳的轴承随着“神六”、“神七”上天了,可是外地人很少了解。宣传应当是企业战略规划的一部分,通过宣传占领市场的制高点、引领市场的潮流,有许多成功的例子。
网友“观察员”认为,除了对企业和产品的宣传,也可以通过加强对洛阳工业遗产的保护,扩大洛阳老工业基地的影响。
他说,“一五”期间国家156个重点项目落户洛阳的就达7项,其中落户涧西的就有6项,这些“共和国工业长子”企业,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创造着洛阳工业的辉煌。在一个城市,一个城区,如此密集地分布这么多的工业遗产,在世界上是不多见的。建议洛阳尽快制定工业遗产保护条例及相关法规,把保护好、规划好、开发好、利用好洛阳的工业遗产作为一个重大的课题,同时加快洛阳工业遗产申遗工作,以扩大洛阳老工业基地在世界的影响,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洛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
3 振兴洛阳工业,要学习外地经验
网友“潇潇雨”认为,洛阳工业要振兴,应该学学东北老工业基地。
市民孙先生通过热线66778866说,老工业基地出现问题,并不只有洛阳一个地方。东北、成都等地,和洛阳一起承担了新中国的建设任务,并且都在改革发展中遇到了困难和阻力,他们也面临着和洛阳一样的问题。
他说,20世纪90年代初,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没落”曾经被称为“东北现象”。这么多年过去了,东北三省把国企改革作为振兴的突破口,提出要以攻坚的精神攻克国企改革这一计划经济最坚硬的堡垒。借助国家的政策扶持,如今东北老工业基地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过去单一主体的经济成分如今成了国有、民营和外资等多元主体的混合所有制,外商投资活跃,东北变成资金汇集的“洼地”,民营经济也开始在经济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生,无疑给洛阳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经验。洛阳工业有自己的特点,不一定要照搬东北的经验,但要实现“破局”,就要通过学习少走一些弯路。
他说,发展中遇到的问题,要通过发展来解决。洛阳几十年来积淀的工业基础实力尚在,一旦得到合适力量的牵引和助推,洛阳工业发展之势必如洪流滚滚,一发而不可阻挡。
观点互动
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读完《十问洛阳》以后发表高见,提出方案和建议。请读者围绕第四问中的观点简要发表评论、提出建议及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等等。本报将摘要刊发,共同思考我们城市的发展方向。参与讨论方式如下:
1.网络互动平台。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http://bbs.lyd.com.cn/),点击《聚焦河洛》栏目中“十问洛阳”网帖跟帖讨论。
2.短信互动平台。您可将高见写成短信发送到106 5700 6036506,此短信按正常短信收费(每条1角)。
3.电话互动平台。您可拨打本报热线66778866发表看法。
4.电子邮箱互动平台。邮箱地址:ljx2005326@126.com。
■热帖推荐
穷则变 变则通
□网友 “洛阳1号”
洛阳曾经是新中国工业基地,“一五”期间,国家156项骨干项目有7项落户洛阳,包括洛阳浮法玻璃厂、洛阳铜加工厂、洛阳轴承厂、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洛阳矿山机器厂、洛阳耐火材料厂等。洛阳还有14个部属科研院所,有中国尖端和世界领先的国防科研院所。
经过10多年的渐进式国企改革,目前,洛阳主要大型国企的改革已经基本完成,金融危机以来中央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陆续出台的10个产业振兴计划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对老工业基地的扶持政策,让洛阳看到了超越发展的机会。
与大多数国企改革民营化、多元化的选择不同,洛阳的国企改革走的是另一条路子:向央企靠拢。洛矿由中信集团重组为中信重型机械公司(简称“中信重机”),洛拖被国家机械工程集团重组,洛玻被中国建材集团重组,洛铜由中铝集团重组,洛轴由河南永煤集团重组为洛阳LYC轴承,洛耐则引入中钢。
中信重机被认为是洛阳国企改革成功的榜样。2004年,以总经理任沁新为首的新领导团队上马,中信集团帮助融资,中信重机投入39亿进行技术改造,引进全世界只有3台的瑞士玛格重型梳齿机,并购置60余台(套)大型数控机床,先进的设备加上老国企雄厚的技术基础,中信重机已经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矿山机械制造企业、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水泥和矿业装备制造商。
河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席升阳认为,中信重机的成功很大原因在于较早实行改制,已经成功度过转型期。
伴随着国企改革的推进,洛阳加紧了对东部沿海城市的追赶。按照GDP排名,洛阳已经从2000年的全国第61位上升到了2008年的第43位。在这个榜单上,第一梯队中的多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和省会城市,每前进一名都将是不小的挑战。
金融危机以来,东南沿海一些省份经济增长速度降了下来,而国家的经济刺激计划又向中西部和国有企业倾斜,这对洛阳来说应该是个很好的机会。
(记者 孟国庆 整理)
■见贤思齐
大连:自主创新 转型升级
2003年10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大连市委、市政府针对大连老工业基地的实际和特点,围绕实现全面振兴这一主题,做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为全面振兴大连老工业基地夯实基础,也使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之路越走越通畅。
2010年,大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为8年前的6.56倍,实现增加值为8年前的7.31倍,实现利润为8年前的7.99倍。2010年,大连GDP突破5000亿元大关,人均GDP突破1.1万美元。大连已成为东北地区经济总量最大、极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城市,也成为东北亚最重要的国际型城市之一。
老工业基地振兴8年,是什么引领大连从数的扩张转变为质的飞跃?答案是:自主创新,转型升级。
2003年,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明确提出“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大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精心谋划,作出了把产业转型作为加快大连老工业基地振兴主要突破口的战略部署。大连产业的发展路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在产业转型发展、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大连紧紧抓住了一条主线——无论是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都要把产业纳入到全球产业体系的链条中去,以全球的视野谋划产业,在全球的市场上占据有利的地位。这就要求大连必须顺应产业绿色化、高端化的发展大势,探索一条低消耗、低污染、高智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振兴战略实施8年以来,大连不断淘汰低附加值、高耗能的落后产业,搬迁了近100家企业。与此同时,大连通过制定优惠政策、投入引导资金、整合资源,逐步完善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装备制造、造船、石化等传统产业注入了创新的原动力,使传统产业由资源驱动型向创新驱动型转变。转型,让传统优势产业走出了以量求生存的低层次怪圈,走向以质求发展的良性循环;更让作为“增量”的新兴产业孕育几何级的成长。
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大连再次被委以重任:到2015年即“十二五”期末,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基本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地位基本建立,主导现代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与东北产业关联度密切,经济总量要稳居东北地区城市首位。
(记者 李英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