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8版:今日时评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花钱买形象无异于扬汤止沸
民间反腐网站值得期待
领导能否闻到无孔不入的恶臭
别让“伪科普帖”大行其道
掷地有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今日视点
花钱买形象无异于扬汤止沸
□邓子庆
  【新闻背景】 近年来,央企为了维护良好形象,开始聘请一些舆情机构甚至公关公司为其服务。据知情人士透露,在舆情监测和应对媒体方面,央企的投入并不少,少则一年投入数百万元,多则投入上千万元。(6月15日《新京报》)

  应该说,央企负面新闻井喷,并非偶然现象,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工资奖金病”、“隐形福利病”、“职务消费病”、“红利分配病”等“痼疾”一直与央企如影随形,时不时表现出“病症”,可谓必然。当然,出了问题就得应对,这不仅是公众所期待的改革,也是维护央企自身形象和长远发展的应有之义。但很可惜,央企面对病症时,似乎总是无法对症下药。

  诚然,必要的公关是应该的,例如通过媒体澄清事实,但明眼人恐怕一眼就能看出:央企形象岂是花钱就能买到的?说到底,形象只不过是矛盾的表象,深层次的关键问题不解决,花再多的钱也不能真正美化形象。当舆论已然沸腾时,试图拿钱了事,往往越描越黑,也越像“此地无银三百两”。

  央企之所以会成为舆论焦点,一方面说明其媒介素养还有待提高,“天价酒”、“南航机长”等事实表明,央企面对舆论总是表现得“慢半拍”——不是第一时间积极弄清事实给公众一个交代,而是习惯性采用“捂盖子”、“缄口不言”等方式,直到实在“顶不住”时才进行公众所期待的“道歉”或“严惩当事人”,这种处事方式很容易给公众留下一个“敷衍”的不良印象。

  另一方面,尽管央企为全民共有,但它赚得再多、员工福利待遇再好,似乎与老百姓无关,反而不断刺激着公众视线,这才是央企与公众积怨越来越深的根本所在。正如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国资研究专家刘澄所言,央企之所以变成公众的“眼中钉”,本质上是央企的异化,央企本该为全民利益服务,但现在它没有尽到应尽的社会责任,与公众的期待还差很多。可见,央企要想真正维护形象,必须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把更多的利益拿出来与公众分享。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