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全(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新中国成立以来,有38家中央科研院所驻豫,洛阳拥有13家。在洛阳市涧西区西苑路上,不到两公里的路段两旁,分布着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院、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等5家科研单位。这些单位,在过去和现在,都是所在领域的佼佼者。但是,这些单位“空心化”的趋势日渐明显。
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中央驻洛科研单位面向市场的主动性正在增强,一些单位认为在河南发展空间小,开始把发展重点放在发达省市和地区,通过建立分支科研机构等形式向外转移业务和资源。
究其原因,是这些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并未充分融入河南省经济科技发展的大循环中。
此外,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也使地方政府至今未与中央驻洛科研单位建立联手互动机制,在产业规划、信息沟通、合作开发项目、人才交流等方面没有正式的渠道和机制。
相较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环境,沿海发达省市对中央驻地方科研单位的宝贵资源和科技创新能力十分看重。土地无偿或低价提供、解决转制后离退休职工待遇等遗留问题、高层次人才工资政府补贴……沿海发达省市对这些科研单位提供了一系列优惠政策,这对中西部地区中央驻地方科研单位极具吸引力。
客观地说,中央驻地方科研院所的外迁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必然,但这种必然存在的前提是明显的地域差别。对中西部地区来说,当务之急是痛定思痛,尽快在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大力革新与完善。否则,中央级科研院所的外迁将可能持续下去,这些省份也将沦为科技与经济发展的“飞地”。
●刘道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在计划经济时期,洛阳是国家工业、基础设施布局的重点地区。但有知情人士透露,现在很多中央驻洛科研单位都成了“留守处”:
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 (原机械部第十设计研究院)是原机械工业部直属甲级机械、民用建筑等工程综合设计研究院,目前该院已在北京登记注册,几近整体搬迁至京;
中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原洛阳有色金属加工设计研究院)、中船重工集团洛阳725所等单位也纷纷在外地设立研究机构,发展重心转移;
洛阳耐火材料研究院、黎明化工研究院、机械工业第四设计研究院等科研单位也已开始实施或准备实施类似的搬迁计划……
在市场竞争中,科技、人才等要素自由流通,在“洼地效应”下,科研院所走出去情有可原。相对而言,内地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有待加强,各类科技人才在内地城市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与沿海发达地区存在差距。在北京等大城市,科研单位更容易获得科研资源,同时辐射全国,有利于全面布局。
在这种情况下,地方各级政府就更需转变观念,积极营造好的环境,主动服务好中央驻地方科研单位,将其看作是自己的宝贵财富并加以利用,让其在当地经济的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记者 李英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