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4版:十问洛阳我作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加大投入理顺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五问: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精选)
广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6 月 17 日 星期    【打印】  
加大投入理顺机制 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记者 孟国庆
  ■温馨提示

  本报“十问洛阳我作答”大型系列报道今日关注第五问——

  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

  是什么制约了我市科研院所的成果转化?怎样才能让研究和生产密切结合?昨日,本报预告了“十问洛阳我作答“大型系列报道新话题——第五问“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引起市民和网友热议。

  促科研成果转化,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市民和网友多把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的症结归结为洛阳的政策和“软环境”不给力。

  市民孙先生说,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不全是科研单位的问题,主要是我们大部分企业老板对科技创新重视不够,过多考虑科研成果转化的风险性,忽视了高新技术成果转化的高回报性。

  手机尾号为“7888”的读者发短信说,很多专利权人、科研单位都知道,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必须做到:优化政策环境,保障科研成果转化;筑巢孵化,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创新机制,实施科研成果转化。洛阳在这三方面做得不够,需要改进的地方还有很多。

  促科研成果转化,需要加大资金投入

  市民李先生说,促进科研成果转化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一是政府应该加大对科研成果转化的资金投入,特别是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政策,落实科研经费。二是建立风险投资金融机构,并正常运转。三是进一步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科研投入,鼓励科技人员致力于科研成果的转化。

  手机尾号为“7427”的读者说,科研成果的转化,要有健全的中介机构为依托。政府很难直接介入科研成果转化的过程,应当大力培养相关的中介机构,让专利权人及投资者在合作时能彼此放心。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引导和支持中介机构的发展,形成科研成果转化推广的健全体系。

  促科研成果转化,要用政策留住人才

  网友“9527”说,科研成果转化,说到底还是如何留住人才的问题。洛阳的人才政策、环境都不甚优良,特别是在科技人才的待遇政策上没有与时俱进,以致企业留不住科技人才。他说,我们要努力在人才政策上下工夫,做好人才的引进工作、安居工作和创业工作,要形成真正创业、创得成业的良好环境。

  市民贾先生说,制约科研成果转化的因素很多,如科研与市场脱节、转化资金不足、计划经济的惯性影响、产权不明、产权保护乏力、人才流动不畅等。对此,国家有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制定了许多应对之策,然而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状并未因此而改观。这不是洛阳独有的现象,而是全国都存在的问题。洛阳应该充分重视这个问题,力争闯出一条科研成果转化的新路子。

  观点互动

  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读完《十问洛阳》以后发表高见,提出方案和建议。请读者围绕第五问中的观点简要发表评论、提出建议及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等等。本报将摘要刊发,共同思考我们城市的发展方向。参与讨论方式如下:

  1. 网络互动平台。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http://bbs.lyd.com.cn/),点击《聚焦河洛》栏目中“十问洛阳”网帖跟帖讨论。

  2.短信互动平台。您可将高见写成短信发送到106 5700 6036506,此短信按正常短信收费(每条1角)。

  3.电话互动平台。您可拨打本报热线66778866发表看法。

  4.电子邮箱互动平台。邮箱地址:ljx2005326@126.com。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