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A03版:十问洛阳我作答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加强对接合作,让科研成果“落地”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6 月 18 日 星期    【打印】  
加强对接合作,让科研成果“落地”
□记者 孟国庆 
  中船重工洛阳双瑞风电叶片公司生产的风力发电叶片源源不断地下线。 记者 潘郁 摄
  ■温馨提示

  本报“十问洛阳我作答”大型系列报道今日继续关注第五问——

  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

  “一方面是科研院所每年有大量的成果面世,另一方面是企业渴望得到新技术、新产品提高效能,占领市场。科研成果转化难,主要是双方对接出了问题。”昨日,市民和网友就科研成果如何尽快在洛阳“落地”深入探讨。

  1 信息不对称 成果难“落地”

  市民王永江拨打热线66778866说,企业处于生产一线,能够在第一时间了解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而科研院所对市场的反应往往滞后,因此,企业和科研院所必须加强合作,科研院所应围绕企业的需要展开研究,而企业应为科研提供必需的资金和投入,这样合作才能实现“双赢”。

  网友“meihaochuntian”认为,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对科研的导向作用尤为明显,洛阳的一些科研单位迁往外地,正是因为其他地方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如果洛阳本地企业能为科研单位提供更多的项目、回报,这些科研单位并不吝让科研成果在洛阳“落地”开花结果。

  市民吴先生说,我们许多科研单位每年出了什么研究成果,很多企业并不清楚,企业急需什么样的新技术、新成果,科研单位也很少进行调查,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各干各的。政府部门应该站出来做“月老”,通过科研成果对接洽谈会、组织科研人员到企业调研等形式,为双方的交流、互动搭建平台,这样就能各取所需,实现成果转化。

  2 要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

  市民赵先生说,他的一个朋友喜欢搞小发明,并申请了10余项专利,但这些专利拿在手中,难以“变现”,此前为了搞发明而投入的资金也无法收回。朋友急着把专利卖出去,但又担心自己的发明成果被剽窃,所以迟迟不能出手。

  赵先生认为,朋友的遭遇是科研成果转化难的一个缩影,虽然我们国家有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律,但在具体操作的过程中,专利权人要保护自己的成果确实非常困难,维权的成本也很高。他说,要实现科研成果转化,就需要有更完善的措施来保护专利权人的利益,让他们愿意把成果拿出来,放心地把成果拿出来。

  手机尾号为“7779”的读者发短信表示,为科研成果转化创造良好的环境,除了研究条件改善、生活环境改善、政务环境改善外,还需要法制环境的改善,让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法律、政策的保护下进行,让科研单位和企业都放心。

  3 让更多的科研成果在洛阳“落地”

  “洛阳科研单位的成果并不是没有转化,而是很多在外地实现了转化。”市民齐先生对这一话题有自己的见解。他说,就他了解的情况,在涧西区的某设计院,除了在洛阳有业务外,在北京、上海等地都有业务,而在洛阳全年的业务收入有时候还比不上外地一笔业务的收入。

  他说,现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深入人心。但是,科学技术也是追逐利益的,要让洛阳本地的科研单位把成果留在洛阳,为洛阳的经济建设作贡献,就需要政府和企业以更大的魄力和远见留住这些成果,让这些成果转化为效益。

  4 让科研院所实现强强联合

  手机尾号为“7427”的读者说,要让科研成果走出院所,必要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他认为,现代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一个产品的生成往往需要成千上百个环节、零件,比如美国的通用、苹果两大企业巨头,他们的生产车间遍布全球各地。分工细,就需要合作、组装,才能生产出产品。

  科研成果转化也是一样,要让研究成果最终变成产品,仅靠一个课题组或一个科研院所可能是不够的,不仅需要科研院所与企业合作,也需要科研院所与科研院所强强联合,共同开发。洛阳的科研院所专业性都很强,但都偏重于某一领域,这就需要各院所之间组成合作小组,共同进行新技术和新产品的研发,这样不仅节约了资源,也有利于资源共享。

  观点互动

  我们热诚欢迎广大读者读完《十问洛阳》以后发表高见,提出方案和建议。请读者围绕第五问中的观点简要发表评论、提出建议及对这一问题的反思等等。本报将摘要刊发,共同思考我们城市的发展方向。参与讨论方式如下:

  1. 网络互动平台。登录洛阳网“洛阳社区”(http://bbs.lyd.com.cn/),点击《聚焦河洛》栏目中“十问洛阳”网帖跟帖讨论。

  2.短信互动平台。您可将高见写成短信发送到106 5700 6036506,此短信按正常短信收费(每条1角)。

  3.电话互动平台。您可拨打本报热线66778866发表看法。

  4.电子邮箱互动平台。邮箱地址:ljx2005326@126.com。

  ■热帖推荐

  为科研成果转化提供一个“舞台”

  □网友 “观察员”

  要打造好产、学、研、中介机构和资本相对接的平台,才不至于使科研院所迁离洛阳。而打造这一平台,需要很多努力。

  如何把科研成果产业化是打造这一平台的重点、难点。我认为,政府需要在这方面下大力气。

  首先,要优化政务环境,树立服务意识。例如,在北京中关村,注册一家公司最快可以在一天内完成。由此可见政府工作效率。

  其次,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落户洛阳,做好金融创新,搭建多元化融资平台。具体建议为:1.鼓励企业上市进行直接融资。我市算上刚刚过会(过会:新股发行通过证监会审批、开会讨论,如果通过首发申请就是“过会”)的北玻,只有8家上市企业,这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融资难也是很多企业不能在短时间内做大做强的一个瓶颈。2.政府牵头,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等新型融资试点。3.吸引大中型投资公司,利用股权转让等方法为企业融资。除此之外,还要以建设中原经济区为契机,大力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记者 孟国庆 整理)

  ■见贤思齐

  ●顺德:打造中国南方“智谷”

  今年年初,中国南方“智谷”在顺德启动建设,拟打造成全球第三代科技创新中心,目标是引进300名领军型科学家或创新团队、30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力争培育出10家科技创新型上市公司,发展成为全球新一代科技园、国家级自主创新示范区和珠三角智造中心。

  “智谷”将瞄准世界水平,重点发展以科技研发为核心的2.5代产业,全力培育“智力阶层”,发展“智造产业”,汇集“智向资本”,最终打造“智慧城市”。

  “智谷”由核心园区和特色园区组成。其中,核心园区为三区一园(A区、B区、C区和创业孵化园),约5平方公里,包括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西安交通大学研究院、华南家电研究院和中科院研发基地等创新平台。特色园区由广东工业设计城、广东华南家具设计研究院和广东物联网研究院等六大园区组成。

  “智谷”将围绕顺德的产业战略,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能源环保和现代信息服务六大领域。目前,“智谷”已经引进高科技孵化公司,量身定制全新模式的孵化器项目。

  “十二五”期间,顺德将以中国南方“智谷”为引擎,力争用5年时间,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重点产业集群,届时其全社会工业总产值将达1万亿元。同时,顺德还将积极探索建立国家级“智能制造试验区”路径,全面打造构建现代产业之都的引擎。

  ●中关村:“中国硅谷”

  中关村,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国科学院和毗邻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环抱而成的一个地区。1980年,中关村这里办起了中国第一家IT公司。以后,中关村变成了我国高科技行业,特别是IT行业的代名词。在这个地区,科技、教育、文化与高新技术产业相连并相互渗透,基础研究、应用研究、高新技术研究相互衔接,国际范畴的学术交流、商务往来以及经济合作日趋频繁。中关村具有发展知识经济的明显优势和巨大潜力,被誉为“中国硅谷”。

  ●班加罗尔:“印度硅谷”

  班加罗尔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纳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五大城市。印度在1947年独立以后,班加罗尔发展成印度重工业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罗尔的成功建立使其成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称“印度硅谷”。

  (记者 李英杰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