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钦良
洛阳史学者每谈及北魏孝文帝,都带着欣赏的态度。不错,孝文帝迁都洛阳后,积极推行汉化改革,加快了各民族融合的步伐,仅在姓氏改革方面,他就让无数鲜卑族人随了汉姓。但凡事都有例外,当时有个王元寿,不吃他这一套,反抗他的统治。
孝文帝到洛阳后,建造太和、安昌两大宫殿,向百姓征重税,弄得民不聊生。甘肃秦安氐族人王元寿聚众万人起义,自号“冲天王”,改姓名为魏揭,对抗北魏王朝,但最终被镇压。魏揭被杀,其妻儿被押至京师洛阳,其后裔遂以魏为姓。
这说明洛阳魏姓中,有一支由王姓而来。如今洛阳伊滨区李村镇魏村,乃魏姓一大聚居地,魏村原名很有趣,叫“上油赵魏村”,现有近千户,1000多人,其来源据说是明朝洪武十四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安乐窝的一些魏姓,元祖魏积震,由偃师西庞村迁此;孟津、新安魏姓多是明初从山西迁来。
洛阳一带最有名的魏姓,当属关林镇刘富村。该村魏氏“泰生堂”,旧称“泰生堂”药材老局,治疗外伤疾病有名,挂匾行医于清光绪年间。其第一代传人魏文俊生于1882年,由他开始,世传秘笈,利用纯中药制剂,使一些外伤不缝合、不植皮、骨肉同长,皮肤再生,颇有名望,这是记者从老辈人那里打听到的。
“魏”字右边为鬼,与鬼神有关联:古代西北一些氏族,喜欢让一群巫女头顶禾草扎成的高帽,在神位前跳舞,祈祷五谷丰登,这种让部落人都参与的舞蹈祭神习俗称为魏,巫女所戴头饰也称魏,擅长此技的人群以魏为氏族名,其居住地称魏地,由此演变,渐成魏姓。
当代姓氏专家袁义达考证:魏姓主要有四大支:隗姓、姬姓、芈姓和外族改姓:第一支源出隗姓,夏商时期,西北部落隗姓中的魏地部落,最终发展为国家,即魏国。商末隗姓魏国后被灭,其子孙以国为氏,姓魏,已有4000年历史。
第二支源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即魏文侯,公元前403年自立为诸侯。公元前369年,魏惠王与韩、赵一起瓜分了晋国,建立了强大的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
第三支源自芈姓。战国时秦国大臣魏冉,为芈姓之后裔。秦武王去世后,秦国发生了内乱,他平定内乱,拥立武王之异母弟嬴则(秦昭王),曾长期任秦相,封于穰(今南阳邓州穰东一带),号穰侯,魏冉之族后裔皆姓魏,这支魏姓有2300年历史。
第四支出自外族的改姓,略去不述。 先秦时期,魏姓活跃于陕西、山西、河南。两汉至唐,活动于北方和中原。唐朝以后,进入江苏、浙江、江西、湖南、四川、两广、福建,明永乐年间进入台湾。宋朝时魏姓有34万多人,排第51位。明朝时有45万多人,为明朝第48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魏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当代魏姓约570万人,排名第44位。
魏姓氏族重视家训,这方面首推南北朝北齐大臣、文史学家魏收,其家训思想深具哲理。他告诫子女“审道而行,量路而止,自我及物,先人后己……言行相顾,慎终犹始”,强调处事要谨慎。
魏姓名人中,文学家占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61%,排41位;医学家占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33%,排第61位;书画家占历代书画家总数的0.32%,排第65位。
魏姓名人有:春秋晋国大夫魏犨(魏武子)、魏颗、魏绛;战国魏文侯魏斯,信陵君魏无忌,秦相魏冉;西汉名将魏豹,大臣魏相;东汉炼丹学家魏伯阳;三国蜀汉大将魏延;北朝北齐史学家魏收;唐朝任宰相的魏氏有魏玄同、魏徵、魏谟、魏元忠、魏知古、魏扶;北宋诗人魏野;南宋名将魏胜,学者魏了翁;明朝奸宦魏忠贤、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清朝散文家魏禧,文学家魏秀仁,思想家兼文学家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