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来,做“愤青”可以,有些怨气也行,千不该万不该失去理智,尤其是文人式的诉诸笔墨,大肆张扬。 |
|
古语云,“貌比潘安,才过宋玉”,说到潘安,人们首先想到的总是他的美貌。想当年,潘安手拿弹弓,坐着车子在洛阳街头闲逛,惹得众多女子禁不住手挽着手把他围起来,胆大一些的更是把新鲜水果抛向潘安,以至于潘安每次出行,都能装满满的一车水果回来。“粉丝”如此之多,该是何等风光!其实,潘安年轻时也曾是一个“愤青”。
潘安20岁踏入仕途,22岁那年,西晋的开国皇帝晋武帝按照古代的礼制,亲自率领群臣下田耕作,此举有劝天下百姓重视农业之意。当时官场得志、意气风发的潘安写了一篇《籍田赋》,对此大大颂扬了一番。谁知他文章写得太好,竟招来同僚嫉妒,10年之内一直没能升迁,32岁就长出白发。
潘安小时候就聪明异常,被乡邻誉为“奇童”,其岳父杨肈更是视其为“国士”。他年纪轻轻就进入官场,本想在政界大施拳脚,谁知10年里官阶竟一直“停滞不前”,潘安心中的郁闷愤怒可想而知。
郁闷就郁闷呗,愤怒就愤怒吧,对一般人而言,顶多发发牢骚,骂几句娘,然后,夹着尾巴继续埋头工作,俟机而动。血气方刚的潘安却不,颇有文才的他偏偏文人气地写了一首“歌谣”发泄心中的不满:
“阁道东,有大牛。王济鞅,裴楷鞧,和峤刺促不得休。”
此“歌谣”是何意?
原来,潘安把自己一直没能升官,归罪于当时主持吏部的尚书仆射山涛以及被晋武帝重用的王济、裴楷、和峤等人。潘安在这首“歌谣”里,把山涛比作大牛,而王济牵着牛绳在前,裴楷牵着牛后面的皮带跟在后面,和峤则跑前跑后,忙个不休,表面上是王济、裴楷、和峤三人奉承山涛,实际上则把山涛控制了。通过这首“歌谣”,潘安把妨碍自己仕途进步的几个大臣统统讽刺了一通,狠狠地出了口恶气。
写就写吧,文人写东西总像母鸡下蛋般,非要鸣叫几声,生怕别人不晓得,不会引起足够的关注和重视。要是常人,对官场或同僚有所不满,腹诽一下,或者找来两三知己发发牢骚,倾诉一下,也就罢了。也许是蛰伏的时间太长,积怨太深,怨气太大,潘安硬是想把这“讽刺歌谣”拿出来“发表”。发表就发表吧,潘安偏偏找了这么个地方——宫中阁道旁的柱子上。
可想而知,当大臣们上朝时,看到皇宫中柱子上猛然间“冒”出这首“讽刺歌谣”,他们的反应如何。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传遍京城,此“歌谣”的知名度大大上升,那是一定的,以至于唐朝房玄龄等人修编《晋书》,给潘安作传时也不忘写上一笔。
公然与朝中大臣“叫板”,写“歌谣”讥刺,做出如此“出格”之事,头脑发热的潘安也就只好吃不了兜着走了。一纸调令下来,32岁的潘安被逐出京都洛阳,贬到了河阳(今洛阳吉利、焦作孟州一带)任县令,到地方挂职锻炼去了。
看来,做“愤青”可以,有些怨气也行,千不该万不该失去理智,尤其是文人式的诉诸笔墨,大肆张扬。这样,恶气虽可以出,怨气却难消,反而于事无补,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不利,潘安的遭遇就很能说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