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5版:乐活·讲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有为青年”原是叛逆少年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6 月 27 日 星期    【打印】  
“有为青年”原是叛逆少年
□ 记者 宋 扬
  曾经叛逆的于洋
  于洋(右)和佐藤先生在一起
  于洋(右)和学生合影
  于洋,生于1986年,两个月前才过了25岁生日,他创办了一家日语培训机构——“于洋日语”。

  他的“有为”,不仅仅表现在留学归来勇于自主创业,也不仅仅表现在坐上“日中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会河南分会理事”的位置,和“有为”相对的是他曾经的叛逆经历。昔日老师摇头哀叹没前途的问题少年,而今成长为奋发上进的新一代。

  于洋日语——日本NPO组织的河南代表

  5月底,一个周末的晚上,涧西区万国银座的一间教室里,一位头发灰白、谦和儒雅的老者正在用日语向几十名学生讲解着什么。学生们认真听讲、记笔记,不时举手用日语和他交流,尽管有人日语还不够熟练,但老者面带微笑,耐心倾听并不时点头。这位老者,就是日中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会东京区理事、日本入国管理协会理事长佐藤先生。

  坐在教室最后面的于洋看到学生的日语水平不断提高,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佐藤此次来豫除了和我省某大学进行学术交流,只选择在“于洋日语”授课。在日中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会合作机构中,“于洋日语”起步最晚、规模最小,但它却是促进会目前设在河南的唯一代表机构。要知道,日中青年文化交流促进会是日本的一个NPO组织,由中、日知名大学的教授、学者及社会名流组建而成。

  是什么让促进会如此看重和信任这个洛阳毛头小伙?他们欣赏于洋的,除了流利的日语、丰富的留学经历外,还有其先进的理念和严谨的态度,更有一个年轻创业者身上的朝气、潜力和韧劲。

  曾经的叛逆青春期——古惑仔是偶像

  学生眼中的于洋,年轻时尚、亦师亦友;家长眼中的于洋,谦逊亲和、努力上进。看着如今的于洋,谁也想象不出当年的他曾多么让人不省心。

  于洋讨厌学习,上小学即如此。他的父母是企业职工,母亲后来下海经商,虽不是知识分子,却崇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虽不爱学习,小学阶段没有自主意识的他,还是在家长的严厉管教下顺利升入初中。一上初中,他不爱学习的本性暴露无遗,初一下学期,他的成绩跌到谷底。老师叫来他的父母,告诉他们:“你们儿子不是学习这块儿料,将来不是当兵就是上技校!”

  父亲把他提溜回家“自行处理”,每日加班加点亲自辅导他功课。封闭突击半个月下来,于洋瘦了8公斤,回到学校参加考试——年级第21名。

  上初二时的一天,学校政教处主任趁自习课到班里讲吃早餐的重要性,于洋认为他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推销学生餐,扭脸从后门走了出去。班主任严厉批评了他。不服气的于洋干脆把书包扔出教室,大喊着“这学我不上了”,跑出校门。

  结果可想而知:父母出面赔不是,叛逆的学生重返校园。

  于洋的父母知道现今社会看重口才,人要懂得推销自己、学会表现,便有意培养他这方面的能力。

  朗诵是于洋在亲友聚会中的保留节目。中学时代,他曾获得过市级演讲比赛第二名。

  高中时于洋本在我市一所重点中学就读,因为和高年级同学争夺足球场的使用权,双方大打出手,有人挂了彩。学校劝他们转学,否则就要记处分。于是,父母又费尽周折,将他转到了另一所重点中学。

  这不是他第一次因打架闯祸,如今他手腕上、头上的伤疤都表明“哥曾辉煌过”。在那个《古惑仔》电影流行的年代,于洋也深受其感染,曾跟父亲说自己的理想是“当黑社会老大”。

  上初中时,爱交际的于洋就跟学校外的小混混相熟,喜欢别人见面称其“洋哥”。有一次,一帮小混混来校门口找茬儿,于洋和同学准备出去教训他们一番。可等于洋出去一看,认识,刚聊上两句就被闻讯赶来的民警带到了派出所。父亲将他领了出来,告诉他,男孩可以打架,但绝不能欺负人。

  留学东洋——迷失在灯红酒绿中

  2004年,高考勉强能上个“三本”的于洋,选择赴日留学。虽然母亲做生意,但也不算富人,于洋给父母打了一张20万元借条,发誓一定出人头地,光耀门楣,从此漂洋过海,没再向家人伸手要过一分钱。

  初到日本,飞快的生活节奏逼得这个刚走出国门的男孩喘不过气来,他一边学语言一边打工养活自己。因为语言不通,他找了份搬大米的活儿,上午8点到12点出4个小时的苦力,下午1点到5点上学,6点到12点又马不停蹄地赶到料理店刷盘子,12点以后开始复习功课……

  第二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东京外国语大学,并在全校外文演讲大赛中获得第一名,成为第一个刚进校门就能获此殊荣的中国人。这个消息传回了家乡,父母激动得整晚都没合上眼。

  上了大学,于洋依旧利用课余时间打工。打工地点离学校有1个小时的车程,他的午餐经常是一个面包加一杯可乐,在路上就能搞定。因为每天只能睡三五个小时,他和其他留学生一样养成了上车补觉的习惯,久而久之练就了上车便睡、到站即醒的本领。

  大二那年,于洋到了新宿最大的酒吧打工,成为那里的第一个外籍打工者。新宿是东京最著名的娱乐产业聚集地,霓虹闪烁、纸醉金迷。在这里,他接触到了不同层次、背景、国度的人士,上至政府议员,下至街头流浪艺人。除了做调酒师,他还常和这些客人喝酒、聊天、交朋友。为了能深入交流,他提前做大量功课,了解时事、经济、动漫等等,成了一个“杂家”。

  面对着高额的薪酬和浮华喧嚣的生活,年仅20岁的于洋迷失在了新宿的灯红酒绿中……

  那段时间,他几乎和家人断了联系,时常旷课,成绩一落千丈。于洋的大学导师中村先生知道这些后,一次次地找于洋谈心,劝他重返校园。为了能让于洋迷途知返,这位60多岁的老人整夜整夜去酒吧陪着于洋。不懂中文的老人甚至通过各种方法联系上了于洋的父母,当着于洋的面拨通了他远在中国的父母的电话。

  “孩子你还好吗?4个月零10天都没你的消息了,在那边出什么事了吗?不管出什么事,别自己扛着。爸妈不求你出人头地,只求你平平安安就行。不管发生什么父母都站在你一边,爸爸妈妈永远是你的爸爸妈妈!”电话中,妈妈哭了,爸爸哽咽了。

  中村先生痛心地对于洋说:“你这样,你的爸爸妈妈会很痛苦的,会流泪的。”于洋抱着他放声大哭。

  从此以后,于洋重返校园,中村先生还让他住在自己家里。于洋潜心苦读,修满学分,顺利毕业。

  回归——现在的学生就是当年的“我”

  大学毕业后,于洋放弃了北京年薪15万的工作,回到洛阳。多年的求学经历,让于洋懂得了父母的爱,懂得了感恩。

  目前在“于洋日语”上课的40多名学生中,大部分都是高中生或高中毕业的90后,于洋发现,他们像当初的自己一样——叛逆、任性,觉得什么都无所谓。他教他们背《少年中国说》,给他们讲人生、理想,有时严肃如老者,有时与他们亲密如兄弟。相似的青春经历,让学生信任他、接纳他。对于动辄借酒消愁、离家出走的学生,于洋一个电话就可以让他“滚回来”;而某个学校闻名的坏学生,会乖乖地来给他交作业……

  叛逆少年们,跟着曾经的叛逆少年,正在向“有为青年”迈进。

  (图片由于洋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