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山寨抗日遗址
| |
位于市区南部的龙门山上,有一个名叫王山寨的村庄。这里地形奇特,寨中套寨,套在里面的叫“老寨”,呈宝葫芦状,南北长,东西短;“宝葫芦”的束腰处,由高墙隔断为前寨和后寨,进出只有一条路,而且四周深沟绝壁,俨然一座天然屏障。战争时期,这里是躲避战乱的好地方,也是兵家必争之地。
1944年6月,这里曾发生一场激战,一方是全副武装的日本侵略者,一方是王山寨的一群庄稼汉,就在这力量悬殊的双方之间,爆发了一场殊死搏斗。16日,洛阳师院附中的10余名党员来到王山寨,重新追寻那段历史。
纪念塔下,重温入党誓词
在村里的一条小路旁,是王山寨抗日纪念塔。67岁的王转周老人就在塔下等待大家,40多年来,他一直在为王山寨抗日战争期间那段可歌可泣的往事搜集资料。
“1944年5月,日寇的大炮架在了洛阳城郊。为了清剿抗日力量,补充给养,日军对沿途十几个村子进行疯狂掠夺,百姓苦不堪言。当他们横行到王山寨村时,愤怒的村民打死了3个鬼子,可村民们没想到的是,一场惊天血战,正悄悄向他们袭来……”在塔下的纪念碑旁,王转周讲起了那段历史……随后,站在塔下,大家重温入党誓词,庄严宣誓。
小山村里,曾写血泪抗日史
纪念塔下的两块石碑上,记述着整场战争的始末。1944年6月1日,200多个鬼子在王山寨附近集结,四周布满了机枪大炮。村民王铁索是豫西抗日游击队皮定均司令的部下,他与时任洛阳抗日自卫队队长的李化民主张保存实力,掩护百姓,趁日军攻寨之前撤退。
寨首王中学说:“刀客土匪咱都不怕,他小日本算啥,只要守住寨门,不信他们能插上翅膀从天上飞进来!”国民党部队撤退时,留下了一部分枪支弹药,村民们把这些弹药从库里拿出来,在村中的大皂角树下分发,没有分到弹药的村民就手持铁锹、耙子,迎战日本鬼子。
敌方毕竟是正规部队,一番血战之后,寨墙被炸开缺口,大批鬼子拥进寨中。但战斗并未就此结束,村民们一边撤退,一边与鬼子继续搏斗。
在王转周老人口中,那段历史又活了起来。搏斗中,村民王银钟、王仁会和王国劳,被一股鬼子三面包围,子弹打完了,三人六目相对,一起纵身跳下山崖。
“王银钟是我的父亲,他跳崖的时候我母亲怀孕刚6个月。”王转周说,1955年,他在移埋父亲尸体时,发现了父亲身体中的步枪子弹,至今他还收藏着这些子弹。多少年来,他只能在父亲坟头一声声喊着“爹”,他暗自发誓,一定要记录王山寨这段抗日历史,让这些烈士的事迹永远流传下去。
血战到死,王山寨人的气节
尸体遍野纵横,鲜血染土为浆,这是那场战斗后的场景。当时王山寨村这个200多人口的小寨子死亡了100多人,加上外村来此避难的老百姓,一共死亡了500多人,其中大多数都是战死的壮年男性。
“后来有人说王山寨是‘寡妇村’,还有人说王山寨人是‘二蛋’。”王转周说,王山寨人没有对日本鬼子开门逢迎,当亡国之奴,也没有为保全性命而弃寨逃跑,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抗击着日寇的侵略,用生命证明中国人不屈的脊梁!这就是王山寨人的气节——宁做战死鬼,不当亡国奴!
大家静静地听着老人的话,有的人握紧了拳头,有的人眼角湿润了,那场壮烈的战役,在眼前清晰再现。尽管王山寨抗日一战以失败告终,但时隔67年后,先烈们的英勇事迹仍被后人铭记、传诵。
1948年,解放军攻克洛阳。在解放军两次攻打洛阳时,有部队曾驻扎在王山寨。王山寨人送粮食、送猪羊,为解放军磨面烙馍、领路、抬担架,经历过刻骨伤痛的王山寨人比一般人更想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
历史,永远不会被人忘记
解放后,王山寨村那些为抗日而死的英雄们在荒坟里默默地躺了近20年。1964年前后,不少人来这里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忆苦思甜,王山寨的抗日史渐渐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1995年,人们在抗日遗址上立了一块纪念碑。后来,当纪念碑没入及腰深的荒草时,村民们决定重修这块记载着历史的纪念碑。
2008年5月,一座耗资4万多元的王山寨抗日纪念塔矗立在村头,时任河南省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的李柏拴亲自为“王山寨抗日纪念碑”题词(左图)。
目前,王转周和同村的王安民正在编著《王山寨抗日纪实》,目前初稿已经形成,王转周希望它可以早日装订成册,让更多的人了解王山寨人英勇抗击日寇的历史。
王转周说,村里还想建一个王山寨抗日纪念馆,把它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让人们知道,那股英雄之气仍在人间。
■感言
洛阳师院附中校长李毅:王山寨人抗日的壮举,一方面反映了日本侵略者的丑恶,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不屈凌辱的英勇。作为一名洛阳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名共产党员,我们应该牢记历史。
洛阳师院附中副校长韦忠民:王山寨人英勇顽强,保家爱国的气节将永远激励我永葆共产党员本色,在三尺讲台上做教书育人的楷模。
洛阳师院附中办公室主任刘庆莲:尊重历史,涤中华民族不屈反抗暴力的灵魂;传承历史,彰河洛儿女永守护国卫家的美德。
洛阳师院附中美术教师向志斌: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记得饮水思源,更应该懂得忆苦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