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林朝圣大典
(资料图片)
记者 张晓理
摄 | |
■温馨提示
本报“十问洛阳我作答”大型系列报道今日继续关注第九问——
根文化如何
变成生产力?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富含“根文化”资源的洛阳,如何系统规划、高端操作,打好“乡情牌”?昨日,洛阳市民、网友继续集思广益,就“根文化如何变成生产力”展开大讨论。
1 开发“根文化”,要搭建交流平台
市民水先生发邮件说,洛阳“根文化”要转化为生产力,最重要的工作是迅速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
他说,一方面,洛阳拥有丰富的“根文化”资源,掌握着姓氏源流的重要信息;另一方面,在外的华人华侨在苦苦寻根问祖,双方的信息如果无法交流、无法对比,就无法形成交集,就谈不上“根文化”的开发。
水先生认为,籍贯洛阳的华人华侨不少,且相当一部分政治上有影响、社会上有地位、学术上有造诣、经济上有实力。洛阳要充分发挥侨办、侨联的职能优势,广交港澳和海外朋友,引进侨资、侨智;要建立洛阳籍知名华人华侨档案,增强联系和交流;每年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可邀请一些华侨回家乡考察,为家乡的经济社会发展出力。
网友“9527”也认为,要开发“根文化”,就要加强乡情的感染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座谈会”
、“联谊会”、“乡情之旅”等活动,搭建起一个稳定的、长期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关注和了解洛阳,并激发在外成功人士回家乡投资、投智的热情。
2 开发“根文化”,要加强对接服务
手机尾号为“6688”的读者发短信说,寻根问祖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国人特别重视乡土之情,讲究慎终追远、尊祖敬宗。而当代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纷纷回归故土寻根祭祖,正是中华文化、民族血缘强大凝聚力的生动体现。洛阳应当加大对姓氏文化研究和推广的力度,加强对姓氏寻根的组织服务。
他说,洛阳应该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宣传、完善服务,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寻根问祖,比如说,提供交通、住宿、餐饮、祭祀服务等方面的便利,让来寻根的游子真正感受到乡情的可贵,感受到“根”的吸引力。
市民李伟说,近年,洛阳的交通不断改善,政策不断完善,城市环境也得到优化,这为打好“乡情牌”提供了坚实基础。
他说,洛阳急需改进的是软环境。洛阳这几年城市面貌变化很大,很多地方改了名,很多旧建筑消失了,不要说外地人,就是洛阳本地人想找“老地方”都不容易。因而,洛阳应当有专门的机构或人员提供相关服务,哪怕给人家带带路、指指地方,也能暖了寻根人的心,吸引更多游子回来寻根、投资。
3 开发“根文化”,要建立完善体系
手机尾号为“9666”的读者发短信说,20世纪80年代,海外华人一批批到祖国大陆寻根问祖,从沿海到内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寻根热。据省侨务部门的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河南省接待过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人数达30多万的各种寻根团、谒祖团。2003年,在郑州召开的规模空前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有3000余人参加,把海外华人中原寻根活动推向高潮。刘姓、张姓、谢姓、杨姓、范姓、温姓、钟姓等单姓的世界性联谊大会在河南频频召开。新郑黄帝拜祖大典、郑州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周口姓氏文化节都被定为省级节会,得到重视。
他说,洛阳有不亚于郑州、周口的姓氏文化资源,却缺乏系统的发展规划和组织,致使不少海外华人对洛阳的“根文化”知之甚少,直接影响了他们对洛阳的捐资或投资兴业的积极性。
市民孙德才说,发展“根文化”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靠一两次“座谈会”、“寻亲会”是难以形成产业、带来经济效益的。
他说,洛阳应当通过建立完善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系统的寻根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特点鲜明的寻根文化对外宣传体系、全面系统的网络性的海内外华裔联谊体系和紧密配套的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产业体系,打造姓氏文化的品牌与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