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钦良
洛阳丁姓人口分布均匀,从市区往偃师、巩义方向走,沿310国道有不少丁姓聚居地。记者每次回老家,都从这条路上走,对这一带的丁姓分布有所了解。
偃师市城关镇许庄丁姓有近200户,七八百人,明朝洪武年间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始祖丁表,后分五门,长门迁山化乡孙家湾、寺沟、汤泉,二门迁参驾店,三门居许庄,四门迁槐庙,五门迁牛庄。清朝同治五年,牛庄丁姓又迁本乡吉家沟一支。19世纪中叶,参驾店丁姓又迁佛光乡柏峪村谭沟一支。
这一带的丁姓说,他们祖上迁徙时,选址从不挑肥拣瘦,有耕地可种即可,多选择人口稀少的沟壑为居住地。迁徙之后,靠崖打窑,住在窑洞内,节省了建筑砖瓦,窑洞冬暖夏凉,倒也清静自在。他们在附近垦荒种地,能够自给自足,然后子孙繁衍,渐渐住满了一条沟,又成一个村落。
丁姓来源有四:第一出自姜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太公之子伋,谥号为齐丁公,子孙以其谥号为氏,称丁姓。
第二出自丁侯之后裔。《姓氏考略》载,丁侯为殷商诸侯,至少在商朝中期就建立了丁国,俗称古丁国,在我省境内。周武王伐纣时,丁侯不配合,被武王灭国,其子孙散居各地,以丁为氏。
第三出自子姓。商朝被灭后,周朝建立,周公封原纣王臣微子启于宋(今商丘南及山东西南),称宋国。宋国大夫宋丁公死后,其子孙以其字号“丁公”为氏,称丁姓。
第四出自他姓或其他少数民族改姓,略而不述。
丁姓迁徙分布:河南、山东为其最早发源地。秦汉时期,仍在山东、河南发展,慢慢渗透到江苏。汉代以后,河北、陕西、广西、湖北、广东等省,始有少量丁姓落籍。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丁姓南迁,江西、安徽始有丁姓迁入。唐代入居福建,宋元来到广州,清代进入台湾,后又徙居泰国、新加坡、美国等地。
如今,丁姓以江苏、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山东、江西、浙江为多,河南、山东这些丁姓祖居地,反而没有南方丁姓繁密,总人口大约有480万,排第48位。
丁姓文化灿烂,常见祠堂楹联有:“梦松应兆,刻木事亲。”上联典出三国时吴人丁固,他少年丧父,家贫而敬母至孝,曾梦见松树生于腹上,醒来后对人说:“‘松’字可拆为‘十八公’,难道十八年后,我可为公侯吗?”后果然应兆,官至司徒(三公之一)。
下联典出东汉河内(今沁阳,这个故事有多种版本)人丁兰,他少年丧母,终日思念,就用木头刻母亲像,每日供奉请安,孝敬服侍如旧。邻居张叔看不惯,一次酒醉,指骂木像。还用手杖击木像头。丁兰大怒,打了张叔,因此被捕。他临行时说:让我再瞧瞧母亲像,待看时,木像已落泪。
过去讲姓氏文化,很少提到当代故事,今天破例讲个鲜活事例:2004年,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丁肇中,受聘为南航(南京航空大学)名誉教授,一次他在南航做学术讲座,内容涉及太空中的反物质和暗物质,讲得很精彩。
一个小时后,按惯例主讲人要和学生互动。有学生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中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丁回答:“不知道。”学生又问:“您觉得您所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丁回答:“不知道。”学生再问:“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是什么?”丁再次回答:“不知道。”
一问三不知!学生都感到很惊讶,但丁肇中在回答“不知道”时,表情自然而诚恳,短暂的沉默后,场内掌声四起。这时丁肇中微笑着说:“不知道的事情,我们不能去主观推断,因为尖端科学很难靠判断来确定是怎么回事!”我看这个当代故事,比上面提到的丁姓古代典故还要有价值。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丁姓名人181位,主要有:东汉经学家丁恭;三国时东吴名将丁奉;东晋大臣丁潭;唐代大臣丁公著;宋代宰相丁谓,文字训诂学家丁度,右谏议大夫丁大全;明朝刑部尚书丁铉,画家丁云鹏;清朝四川总督、维修都江堰的丁宝桢,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篆刻家丁敬,南洋巡抚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丁日昌;当代女作家丁玲,毛泽东曾赠她对联:“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