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孙钦良
沈姓在宋代《百家姓》中排第14位,在当代一度跃居第37位。1987年人口普查,排第49位;2008年人口普查,其位置没变,总人口约470万人。
沈姓最早起源于河南,洛阳一带人口不多,亦无著名河洛堂号。首阳山镇有不少沈姓,并有《沈氏家谱序》,撰自清光绪十八年,现由该镇渔骨村村民所藏,说是该村有沈姓千人,来此定居已有1300多年,唐朝时已为聚居地。
甲骨文中的“沈”字,形似牛、羊于水中。沈部落初居之地称沈,围起的城堡称沈邑, 沈部落喜欢把牛、羊投到河中祭天求雨,属于农耕氏族,其发源地主要在河南固始、平舆一带,东邻安徽,目前主要集中在江苏、浙江。
沈姓远祖可追溯至西周时期。周文王第十子聃季(季载)受封于沈,建立沈国(今河南平舆北),沈本是上古国名,最早是夏禹子孙的封国。周初周武王死后,幼年成王即位,周公旦摄政。时有叛乱,周公率众平叛,季载因随周公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司空,后成王将季载封于沈国,又名聃国。季载又称冉季载(聃又写作冉,古时冉、沈读音相同)。春秋时沈国为蔡国所灭,季载子孙逃奔楚国,以国为姓,姓沈。另,周代楚国公族被封于沈鹿,后代以沈为姓。再就是由少数民族改姓沈者,略而不述。
民间有“沈尤不相婚配”之说,原因是:唐朝时王潮的弟弟王审知来到福建称闽王,福建姓沈之人,为避讳他名字里的“审”音,就把“沈”字的“氵”旁去掉,改为“尤”姓,这一部分尤氏原来姓沈,故不与沈姓婚配,当今福建,沈、尤二姓仍不婚配。另外,在叶氏人群中,也有沈姓之分支。
沈姓分布迁移:秦汉时即往南方迁移,为官者多,地位显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沈氏再次大举南迁,进入浙江者最多,形成“吴兴”(今浙江德清县)郡望。至唐,遍布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等地,人丁兴旺。宋末,金军南下,宋室南迁,中原沈氏再次南徙,赴福建、到广东,四处安家。明清时期,始有播迁海外者。
宋时,沈姓约33万人,最大聚居地是浙江。明朝时约95万人。宋、元、明600年间,全国人口增长率为20%,沈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要快得多,浙江仍为沈姓第一大省,约占其总人口的57%。从明朝至今,沈姓人口由95万激增到470万,增长了6.3倍。
沈姓堂号主要有吴兴堂、梦溪堂、三善堂。“梦溪堂”典出北宋沈括。沈括博学能文,通晓天文、历算、方志、音乐、医药,著有《梦溪笔谈》。“三善堂”典出南宋兵部尚书沈度(明代有书法家沈度,重名),他做地方官时,能让管辖之地一无荒土、二无游民、三无冤狱,是为善政,时称“三善”。
沈氏家训格言,以明朝大臣沈炼为最。沈炼是浙江绍兴人,嘉靖进士,他对子女的要求是:对雄俊才杰之士,应亲之敬之;对平庸无识之徒,应疏之远之;研习治学之道,反对寻章摘句。其家训原则是关心国事,努力进取,拒绝平庸。
沈姓宗族特征:其一,族人迁移较早,秦汉时便迁居南方。其二,沈姓祠堂楹联工整,文采精妙。其三,沈姓堂号来源,典故多出南方。其四:沈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如浙江绍兴沈姓一支字行辈份为:“恭伏良隆厚,福守正承先。”续修字行为:“业贻谋启后,庆锡树维贤,积德嘉乃永,开宗寿益绵。”
沈姓重视家谱,世存377部,其中仅上海图书馆就收藏有153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沈姓名人466位,以文学家、书画家、科学家居多。主要有:沈约,南朝梁文学家,所撰《宋书》,史学价值高;沈法兴,隋朝吴兴太守;沈佺期,唐朝著名诗人,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影响;沈既济,武则天时文学家;沈括,北宋著名科学家;沈万三(又作沈万山,名富),元末明初巨富;沈周,明朝著名画家,吴门画派创始人;沈璟,明朝戏曲家;沈德符,明朝文学家;沈德潜,清朝诗人;沈寿昌,清末抗日将领;沈葆桢,清朝两江总督,在福建开设造船厂;沈家本,清代法学家;沈钧儒,近代民主革命家、教育家,民主人士左派旗帜;沈尹默,近代著名书法家、诗人;沈雁冰,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现代文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