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绘图 李玉明 |
|
□新华社记者 伍晓阳 杨跃萍 李江涛
全国高校招生工作正在紧张进行,高校之间的“掐尖大战”已近白热化。人们担心,如此竞争是否走入了误区?
有关专家指出,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之下,内地高校招生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
▲▲不良竞争加剧,损害教育公平
“招生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一名大学招生教师在微博上如是说。如今名校之间的优质生源争夺愈演愈烈,甚至用上了欺诈、胁迫等不正当的竞争手段。
复旦与上海交大的“掐尖大战”只是冰山一角。由于这一争端,名校招生中的潜规则“预录取”浮出水面。一些名校在填报志愿前与部分高分考生接触,书面承诺签约考生填报志愿后100%录取,成为名校圈定高分考生的重要手段之一。
昆明市第一中学是所百年老校,今年该校毕业班有10多名高分考生填报了北大、清华和复旦,他们基本都与高校签订了“预录取协议”。该校高三文二班班主任谭毅告诉记者:“名校为了争夺高分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竞争非常激烈。”
记者调查发现,“预录取”看似给考生吃了一颗“定心丸”,实际没有政策依据,如此限制考生报考其他高校,显然有悖于公平竞争。为了与高分考生签订“预录取协议”,各大名校使出浑身解数,“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包括相互贬低等,其不正当行为有加剧之势。
一名教授在微博中抨击某地方政府和学校在利益驱动下,采取游说、欺压和威胁等手段,迫使考生填报名校。湖北一考生在去签约的路上接到副县长的5个电话,最后因担心“得罪不起”,只得改变选择。
“掐尖之争”在自主招生领域也很激烈。从北大实行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到“北约”、“华约”、“同盟”三大联盟鼎立,如此自主招生改革也陷于“掐尖”的巨大争议中。
据了解,香港大学计划在内地31个省(区、市)招生250人至300人。为了吸引内地优秀学生,港大拨款900万元设立入学奖学金,学生最高可获得奖学金50万元港币。
▲▲名义上“掐尖子”,实际上图虚名
“争夺优质生源本来是客观的教育现象,这在国外高校同样存在。”高等教育研究专家、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封海清说,“尖子生”应当接受更好的教育,名校能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专业训练和就业前景。
“但在生源大战中,高校不应该搞不正当竞争,甚至使用欺诈手段,这样做不仅损害了高校声誉,也是急功近利和办学浮躁的表现。”封海清说,“高校应依靠提升教育质量、改善学习环境、办出专业特色等吸引考生。如今大学‘千校一面’,不利于吸引生源和办出特色。”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分析,大学“抢生源”总体看来可以分为三种境界:第一种是学生和大学双向自主选择;第二种是大学利用政策优惠,对报考本校的学生实行降分录取;第三种是大学利用各种手段限制、欺诈学生。遗憾的是,我国不少高校生源竞争都处于第三种境界。
熊丙奇认为,大学如此抢生源,并不是真正重视人才培养,而只是获得一时的招生政绩,树立学校广受考生欢迎的形象。从培养人才的过程来看,招生、培养和毕业应该是一体的,大学招来优质生源之后,应该重视对他们的培养,但内地高校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做。
还有学者认为,“掐尖大战”表明高校竞争走进了误区。名校只是贪图招收优质生源的虚名,而不是在人才培养上下工夫,这种行为背离了大学教育的本义。
谭毅说:“如果招收了一流的学生,但培养不出一流的人才,这是对优质生源的浪费。”
▲▲人才流失加快,高校何以应对?
在“掐尖大战”中,香港高校受到众多优质生源的青睐。选择港大的北京市文科第一名、北京四中考生梁倩说,去香港的主要原因并非奖学金,而是希望能多了解香港,尝试不一样的教育体制。她认为,香港高校更加开放和自由,更加国际化。
梁倩的老师、北京四中高三年级主任叶长军认为,香港高校在课程设置、授课理念、学习氛围、外语环境等方面都有优势,其课程设置更加前沿,更加贴近社会需求。对于工薪家庭来说,港校提供高额奖学金也是他们考虑的重要因素。
优质生源外流,引发人们对人才流失的担忧。封海清说,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其核心是人才竞争,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量尖端人才。如今优质生源纷纷外流,亟须引起高度重视。在全球化竞争的压力下,内地高招改革步伐势必要加快。
在我国现行高招制度下,一名学生只要拿到录取通知书,不出意外都能顺利毕业。这种制度决定了高校竞争注重招生环节,内地高校普遍存在“重选拔、轻培养”的倾向,这与西方高校“宽进严出”的做法恰恰相反。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以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推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探索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的办法;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
中国农业大学校长柯炳生指出,我国高招制度应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一是实行平行志愿,保障学生的选择权;二是增加统考次数,打破“一次高考定终身”;三是规范自主招生高校的面试。
教育专家建议,我国高招制度改革也应体现“宽进严出”的教育理念,降低“入口”门槛,提高“出口”标准,这样才能促使大学更加注重提升教育质量和核心竞争力,使高校竞争回归良性的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