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去除身体的污垢,更在于洗涤心灵的污垢。 |
|
盛夏时节,稍微活动一下便冒汗,于是冲凉就成了我们每天必做的事情之一。那么,古人在炎热的夏天是如何洗澡的?
古人把洗澡称为沐浴,从当时象形文字的图案来看,沐是一个人举着一个木盆,浴则是一个人坐在一个器皿里。由此可见,沐在古代是洗头发的意思,浴则是洗身子之意。在等级比较森严、儒家文化盛行的古代社会,洗澡被赋予了更深的道德文化意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汤盘铭文》里的这句便是对洗澡最简洁有力的诠释。在古代,洗澡不仅仅是去除身体的污垢,更在于洗涤心灵的污垢。
相比现代人洗澡的随心所欲,古代的繁文缛节决定了古人洗澡的种种礼节。在古代,浴室称为湢,浴盆则名杅。“浴用二巾,上缔下绤。出杅,履蒯席,连用汤;履蒲席,衣巾晞身,乃屦,进饮。”《礼记·玉藻》中的这段文字简洁而生动地描述了古人洗澡的整个过程:准备两条毛巾,细布巾用来擦上身,比较粗的用来擦拭下身,出浴盆后要站在草席上再用热水冲洗一遍,然后穿上衣服和鞋子,而后喝点东西暖胃。这一过程科学而有序。
如果有客人来访,主人要提供给客人三天洗一次头、五天洗一次澡的环境,这样才显得尊重客人。《周礼·仪礼聘礼第八》中记载的“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便是这个意思。
现代人洗澡用肥皂、沐浴露、洗发水来去除污垢,古人一般用淘米水、澡豆、皂荚、肥珠子、香料等。
从礼节以及洗澡用品来看,古人很重视洗澡这件事。而从体制来看,更能验证这一点。因古代男女都长发束冠,西周时,官员沐浴之后才能去朝见天子,以示尊重与忠诚。在汉代,政府还专门为洗澡设定假日,时隔五日一天,这天所有的官员都要回家沐浴。“五日一假洗沐,亦曰休沐。”《汉官仪》作了如是记载。唐代,洗澡日由五日一天改为十日一天,称为“休浣”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