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十问洛阳》作者、《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中心编辑王军应本报邀请来洛,实地调研了洛阳的部分文化景点、旅游景点和企业。就洛阳发展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王军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今日起,本报分3次刊发,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
一、思想解放是决定洛阳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而思想解放的核心,就是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更新全社会的发展理念。
二、 无论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是建设国际生态城,它们的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就是用洛阳最独特的资源,结合世界最先进的手段,搭建洛阳发展的大平台,吸引世界一流的资本和人才,实现洛阳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大跨越。
问
到洛阳实地调研后,你认为洛阳发展最重要的突破口在哪里?
答
近日我在洛阳学习走访了4天,实地调研了洛阳的部分文化景点、旅游景点和企业,感觉收获很大。我对洛阳的发展也有了一些新的思考。
其中最重要的是,我更加觉得思想解放是决定洛阳发展的突破口和关键点。而思想解放的核心,就是用市场经济的理念更新全社会的发展理念。现在牡丹花期已经过了,但我在一家民营牡丹园看到了正在盛开的牡丹,领略了国色天香的迷人魅力。这个牡丹园的负责人对思想解放的理解是非常透彻的,因为他自己就是亲历者之一。他说,几年前,去市里开会时他还被称为个体户,现在则被称为民营企业家,地位也提高了。就是这样一个个体户,却走在了洛阳这个牡丹花都的产业化前沿。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国的盆栽牡丹年销量为几百万盆,洛阳仅占30万盆,其中15万盆出自这家民营牡丹园。这还仅仅是量的方面。在质的方面,这家牡丹园的花控技术、催花技术已经走在了全国的前列,目前其催花技术正在申报国家标准,去年上海世博会上的牡丹就是他们提供的。
在和这位负责人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他的思想观念、商品意识是和沿海地区接轨的,因为他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开始南下珠三角,在顺德陈村、广州芳村一带进行牡丹销售。这个过程中他不仅了解了市场,更把沿海地区花卉种植、观赏、销售等一系列先进的经营理念带了回来,又和“洛阳牡丹”这个品牌相结合,扩大了牡丹的生产、销售。目前,他们在主要的销售市场建立了生产基地,实现就地生产就地销售。
我认为,“一个带回来,一个走出去”,就从牡丹这个切入口把洛阳这么多的无形资产怎么转化为有形资产这个问题解决了。洛阳除了牡丹这个巨大的品牌资产以外,还有很多无形资产,仅“世界之最”就有100多个,但关键是缺乏一个和市场接轨的渠道。有了这个渠道,洛阳的无形资产就能作为商品走出去,在全国各地建生产基地,总部就设在洛阳。这样一来,洛阳的品牌就跟着商品一起走向了全国,洛阳则可以发展总部经济,在本地做强品牌、研发、管理、金融等高端环节,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实际上,更深一步看这个问题,可以从我国社会学界的泰斗费孝通先生的一些作品中找到答案。费孝通先生认为,一些地区在和市场经济接轨的过程中,最初的阶段是出现一批能人,这些能人靠单打独斗,把一些市场信息、经营理念带回来,实现本地资源和市场的对接,生产出产品销售出去,在这个过程中就带动了一批人致富,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懂市场、懂技术的本土人才。这个阶段过后,区域经济就开始大规模地建立与市场经济接轨的信息渠道、技术渠道、人才渠道、资金渠道和销售渠道,建立真正的市场体系。我认为,洛阳如牡丹文化、酒文化等一系列的文化资源开发,正处在上述两个阶段的过渡期,一批能人冲出来了,但还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体系来支撑。这需要政府和企业一起,共同构建信息渠道、技术渠道、人才渠道、资金渠道和销售渠道,把资源真正变成生产力。
问
正如《十问洛阳》中所说,洛阳是中国北方难得的水资源丰富的城市,你也建议洛阳建设国际生态城,那么你这次来洛阳亲身感受以后,有没有新的思考?
答
来到洛阳以后感觉震撼,我没有想到洛河和伊河的水质这么好,没想到洛浦公园建设得如此漂亮。在亲身感受了陆浑水库、重渡沟等一系列以水为主题的自然景观之后,更加感觉洛阳的水资源不仅十分丰富,而且十分立体。从贯穿城市的古老河流到相当于五六个西湖面积的休闲生态水库,再到飞流直下的瀑布和山涧溪流,构成了丰富多彩的洛阳水资源体系。
与此同时,我也为洛阳没有整体的水品牌而感到可惜。从城市之河到生态之湖、自然之溪,再到飞流之瀑,最后到小浪底震撼世人的万山湖,洛阳完全可以打造“北方水都”、“生态水城”,把这么多的水资源纳入统一的城市品牌之下,链式布局,功能区分,集中营销,将“水品牌”作为城市建设、产业发展、人才引进,文化旅游和城市营销的大载体。
除此之外,我在走访洛阳的过程中,发现旅游产业出现了“生态热文化冷”的现象。通过与相关人士交流,我觉得可能有三方面原因:第一,洛阳很多地区既有丰富的生态资源又有丰厚的文化资源,但在开发的时候,生态资源往往更受资本的青睐,见效更快;第二,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很多好的文化资源都处在荒废闲置状态,没有进行重修、开发、包装和推广,使很多本来很有文化的地方显得很没文化;第三,政府在发展理念上没有把文化和生态很好地结合在一起,没有用文化去提升生态的附加值,体现生态的差异化,完善生态的价值链,而是把文化和生态做成了“两张皮”。
因此,我认为,无论是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还是建设国际生态城,它们的内核是一脉相承的,就是用洛阳最独特的资源,结合世界最先进的手段,搭建洛阳发展的大平台,吸引世界一流的资本和人才,实现洛阳乃至中原经济区的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