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系列小说连载——建党伟业
宋教仁被刺的消息传到日本,孙中山即刻从长崎返回国内,并且参加了宋的追悼会,赠了“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政流血,公真第一人”的挽联。虽然在当时中国究竟该采取何种政治体制的问题上,孙中山与宋教仁有分歧,不过,从此联可以看出,孙中山对于宋的坚持是持肯定态度的。
宋教仁遇刺,并不是民国暗杀风潮中的第一人,但是因为其遇刺时的特殊身份,该案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黑幕却耐人寻味。
司法机关介入宋案进行调查,幕后主使渐渐浮出水面。
4月末,袁世凯与国民党的矛盾终于不可调和,“二次革命”在所难免。
一直积极筹谋独裁统治的袁世凯,终于露出了他反动的一面,在4月26日这天,他径直跳过国会与英、法、俄、德、日五国银行团签署借款协议,导致维系北洋政府和国会之间相安无事的最基本的信任消失了,双方随即撕破脸皮,进入军事对抗。
国会认定借款协议非法,国民党阵营里的三位都督(江西都督李烈钧、广东都督胡汉民、安徽都督柏文蔚)通电反对;袁世凯则直接下令免除李、胡、柏三人的都督职位,并且派北洋军第六师李纯部进入江西,直接将交锋从政治层面扩大至军事层面。
7月12日,被免职的李烈钧在孙中山的指示下,从上海回到江西,随即召集旧部在湖口成立了讨袁军总司令部,开始公然与北洋军进行军事对抗。
7月15日,黄兴抵达南京,拉起了讨袁的大旗,并且宣布江苏独立。
黄兴是国民党的一面旗帜,他的举措很快得到了其他省份的呼应。很快,安徽、上海、湖南、四川、福建、广东等地纷纷宣布独立,一时中国大地上反袁声四起。
然而,因为缺少必要的群众基础,“二次革命”并没有像孙中山预料的那样势如破竹地攻破北洋军阀的壁垒,起到立竿见影的革命成效。
先是黄兴的江苏讨袁军在徐州败给了冯国璋的北洋第二军,不得不退回南京;后是上海的陈其美讨袁军指挥部被租界解散……
仅仅半个月,讨袁军就连遭败绩。
军事上寸功未建,舆论上又遭到一致反对,黄兴眼见胜利无望,便离宁出走了。
此时,广东和江西都已经落入北洋军之手,其他省份看形势不妙,则纷纷取消独立,“二次革命”以失败落幕,孙中山、黄兴、陈其美等国民党骨干被通缉,不得不再次流亡海外。
“二次革命”起事匆匆,结束也匆匆,非但没能达成战前夙愿,反而让袁世凯的北洋政府的统治基石更加牢靠。
随着北洋军进入南方各省,武昌起义后革命党人浴血奋战取得的军事果实一点点被耗尽,理想派的资产阶级进步人士或者坐牢或者流亡海外。彼时的中国就像个迷路的孩子,刚刚从一条漆黑的巷子里逃出来,又进入了另一条漆黑的巷子。
1913年、1914年,对袁世凯来说无疑是其步入人生巅峰的两年,而对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来说,这两年同样值得纪念。
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读书时,不仅结识了众多良师,而且结交了一批共同探寻救国救民之道的好友,还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爱情。这对他以后的思想成长及走上革命道路,帮助是巨大的。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无疑是杨昌济。
单看学习成绩,毛泽东并不是一个好学生。因为他偏科,长沙第一师范的老师对其褒贬不一。
毛泽东偏科严重,最严重的时候,国文等科目全班列第一,数学等科目却倒数第一,如此巨大的差异,他自然被视为“问题学生”。幸运的是,当时在长沙第一师范任教的老师大多都是深明事理的,毛泽东虽然因此受到了一些老师的贬责,却也得到了另一些老师的垂青,杨昌济是其中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