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报》记者 朱夏炎 王钢
■编者按
大河之南,人杰地灵。中原沃土,英雄辈出。
今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卢展工到濮阳市范县下乡调研,体察民生,与87岁的农民李文祥老人偶然相遇,无意之中,刨出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英雄故事。
6月28日,《河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对老人的英雄故事进行深入发掘,在全省范围引起极大震撼和反响。
今日起,本报将分3次摘要刊发这篇长篇通讯,并开设“立足福民强市 学习文祥精神”、“媒体评文祥精神”等专栏,以便全市人民了解英雄的事迹,学习英雄的精神,追寻英雄的脚步,效仿英雄的行为。
引子
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调研慰问,与一位老农相遇,无意之中,竟然刨出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英雄故事,发掘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模范典型。
这是一个平静的午后。
白衣阁乡北街村口,那个老迈的身影又在家门前徘徊。去年患脑血栓以后,他拄上了拐杖。
下午3点多钟,一大群人从东边过来了。老人看到最前面那位和蔼的中年人走上前来握住了他的手,但在突如其来的热闹气氛里,老人并未听清这是省委书记卢展工。
今天是201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卢书记就下基层调研,风尘仆仆地来到濮阳市范县走访慰问,体察民生。
简朴的堂屋里,卢书记与老人坐在了迎门方桌的两边。
老人叫李文祥,虚岁87岁;老伴陈宝珍比他小10岁,福建人。
老人看看条案上的镜框,那一幅胸前佩戴奖章、戴大盖帽的戎装像,是依照他35岁生日照片画的,出自福建的民间画匠之手。
他兴奋起来,但遥远的时光拥堵着记忆,只是对卢书记说,解放济南时候,爆破手就有我一个,是拿小车子推的炸药!
卢书记与他亲热地拉起了家常,指着画像说:看那时小伙子多漂亮啊,年轻的少尉,戴着军功章,您可是个大功臣啊!那您后来怎么回来了?
他答:从部队转业了呀,干保卫工作。
李文祥老人接着说起了当年响应国家号召回乡支农,卢书记一听就明白了,关切地问他现在是什么待遇,他说是农民。
卢书记说:您当兵打仗,又参加新中国建设,当国家有困难的时候,您就报名回农村了,什么都没有要?
老人摆摆手:没待遇,我不要待遇。
卢书记笑道:啥也不要,那您回来干啥?回来就为当农民啊?回来就回来啊?
他指着陈宝珍跟老人风趣地开玩笑:想当初您是英俊的转业军官,人家才跟您的对不对?是不是娶了媳妇就要求回乡了?
屋子里荡漾起一阵笑声。
到这时,卢书记在老人家里待的时间不短了,后面还有日程安排,慰问似该告一段落了,摄像记者中已有人退出了堂屋。
然而就在这一刻,比新闻记者更加敏锐的卢书记,指着那幅戴军功章的画像,向老人追问了一句:您立过什么功?这几个军功章还在吗?我看看行吗?
老人拄杖起身走进西间卧室,从桌子抽屉深处拿出了一个老旧的小布包,放在卢书记面前,白色的包布已灰黄磨损。
卢书记解开小布包四角系的结。谁知这一解,就揭开了一个惊天隐秘:
1949年1月颁发的淮海战役纪念章;
1949年4月颁发的渡江胜利纪念章;
1951年9月出席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纪念章;
1954年2月全国人民慰问人民解放军代表团赠发纪念章;
1956年5月颁发的1945—1950年解放奖章……
嗬,奖章和纪念章都成堆了!
一张小黄纸片,是福州战役特等人民功臣奖状,由团长刘竹溪等于中华民国38年(1949年)10月颁发。
一张受到军训会议嘉奖的奖励卡片,由营长高美堂等颁发。
而最有分量的,是那一张残破的奖状。上面印着毛泽东、朱德的肖像,由第10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叶飞、副司令员成钧、副政委刘培善等于1950年7月联名签发。
卢书记眼睛一亮:叶飞,10兵团的!你是10兵团的战斗模范!
老人自言自语:战斗模范不咋多的。
卢书记深深点头:对呀,战斗模范很难得的。
还有一段最重要的文字,用钢笔写在这张奖状的背面,很容易被人忽略——“立功事迹:一、济南、淮海、平潭战役中一贯机动灵活英勇顽强,共立下:一等功一次,二等功一次,特等功一次。二、进军福建时不怕难苦,帮助同志们劳动,一贯带头起模范作用。三、在备战练兵中能够教育同志,进行思想互助,自己对军事演习特别积极,带头苦练,对再战金门决心很大。”
布包里还有一对少尉肩章,红布领章只剩下了一片。
一沓陈旧的小本本,有兵役证、中国人民解放军速成小学毕业证书、复员军人证明书、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军官兵役证、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工作证、党费证、工会证、退职职工救济证……
卢书记最后小心地翻开了一本《中国共产党党章》,这是1945年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1954年5月上海第23次印刷的版本。
卢书记捧着它笑道:好好保存啊。
他把小布包重新系好,激动地说:这一包东西,了不得!这就是我们的英雄啊!李文祥老人是打过仗的,立过战功的,后来参与地方建设,当国家有困难时,又回到农村。心态比较好,心比较平,境界比较高。这就是我讲的平凡之中的伟大追求、平静之中的满腔热血、平常之中的极强烈责任感的“三平”精神。很平凡,很平静,很平常。他只有讲到当爆破手的时候,才容光焕发。
他深情而敬重地望着老人:革命战争年代你们出生入死,和平建设时期你们又这样安贫乐道不求索取,这就是革命传统,这就是革命精神。全社会都应该向你们这些老英雄学习,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好这些老同志。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向您表示慰问,向您学习!
就这样,从一个最沉寂的角落里,从一片最底层的泥土中,省委书记无意之中发掘出了无价之宝,一个传奇由此揭秘,一段佳话由此传扬。
整个“剧情”的关节点,是李文祥老人突然拿出那个小布包。
当卢书记解开小布包时,李文祥老人面朝卢书记,下巴抵在扶着拐杖的手背上,好像伏在桌子边的一个孩子,等待老师审查他的假期作业。他的眼神有些忐忑,姿态令人生怜。
小布包里的一切,气吞万里,重逾千钧,真真切切是用命换来的!
从此,战斗功臣的64年风雷,英雄老人的87年心路,一段光辉的历史浮出水面,一个宏大的人生渐渐显影。
李文祥33岁的独生女儿李金英。当省委书记卢展工慰问时,她在人丛后目睹了这一幕。过后她问:爹,你的小布包里是啥东西呀,让这么多人稀罕?
记者也问老人,如果省委书记没发现你的小布包,它会被悄悄放到什么时候?
老人笑道:等我死了,放进棺材里带走。
上篇
从华野到三野,李文祥从军9年,参加6次战役,从中原一直打到台湾海峡,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并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称号,戴上了解放奖章,出席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8军第四届英模大会,转业之后继续奋战6年。赫赫功绩足以证明,为了新中国,他早已把自己全部捐了出去,虽然他还活着!
■济南战役
周恩来说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序幕是济南战役”。
1948年9月16日晚打响的济南战役,是我军第一个对重兵固守的大城市强攻速决的范例,8天8夜全歼守敌,把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连成了一片。
李文祥所在的华东野战军10纵29师85团,主攻济南外城西面的永镇门。城墙坚如铁桶,在敌人三层火力网和磷光弹、毒气弹、火焰喷射器的攻击下,部队殊死苦战,副团长刘竹溪负重伤,还牺牲了两位营长。这时李文祥报名参加了2营爆破队。
22日晚8点半总攻开始。7个爆破组前仆后继,只将城墙炸开了一个不大的豁口。队长喝道:“共产党员站出来!”齐刷刷站出一排战士,其中有李文祥。“李文祥,你不是党员!”李文祥急了:“别看俺不是党员,打仗可不含糊!”
的确,他既会爆破,又是神枪手,直到后来转业还能一枪打落飞鸟。连长和指导员都待见他,平时常给他几发子弹让他练手。
冒着呼啸的枪林弹雨,李文祥抓起手推车冲了出去,20来斤重的炸药包在车上堆了好几包。他个子小,目标小,跑得又快,城墙上敌兵的尸首扑通扑通掉在面前也不畏怯,终于跑到了城门口。爆破手们把300多斤炸药堆在一起,喊“一二三”,拉响导火索就跑。只听轰的一声,三丈多高的永镇门炸塌了。李文祥记得,有7支部队从这个缺口冲进了济南城!
85团2营4连3排被授予“永镇门爆破队”称号,并获一面锦旗。李文祥荣立二等功。
据统计,济南战役死难烈士有5101名。
烈士陵园建在济南市的英雄山上。据说,1952年毛泽东主席登临此山凭吊烈士时说过:“青山有幸埋忠骨啊!有这么多人民英雄长眠在这里,乃此山之幸也!”在山上,不见墓碑的墓池铺满层层梯台,烈士们整齐平卧于一方方泥土中,仿佛生前并排睡在大通铺上。这里面有李文祥的不少战友。
今年4月,济南军区及第26集团军特邀“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到济南、潍坊作报告,济南军区司令员范长龙、政委杜恒岩和第26集团军军长马宜明出席了报告会。虽然李文祥因为年迈体弱未能前往,但部队官兵格外动感情,掌声特别响,泪水特别多。军区联勤部还送给老人一套海陆空三件羊绒毛衣将军服。
李文祥的女儿李金英作为报告团成员拜谒英雄山时,被深深地震撼了,这里躺着的都是她亲爱的父辈啊!但她不敢让老父亲来这里,父亲看见穿军装的人都激动得不行,一旦面对这漫山遍野的战友坟墓,心脏怎么承受得了! (下转A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