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4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烟云涧青铜器制作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7 月 22 日 星期    【打印】  
走近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
烟云涧青铜器制作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记者 李英杰 文/图
  烟云涧村口的大鼎,彰显“仿古青铜器第一村”的特色。
  浇注铜汁。
  制作蜡模。
  制作石膏模。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无论是战争,还是祭祀,青铜器都在中华文明的形成时期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洛阳作为夏、商、周三代的古都,曾经创造了青铜时代的辉煌,洛阳博物馆中传世的青铜器,还有青铜作坊遗址留下的陶范,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虽然青铜器作为实用器,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但青铜器的传统制作工艺在洛阳民间得以保全,远近闻名的伊川县葛寨乡烟云涧村就是其中的代表。2010年,烟云涧青铜器传统制作工艺入选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古老的技艺再次焕发出迷人的光彩。

  1  烟云涧,“仿古青铜器第一村”

  烟云涧,颇有诗情画意的名字。与洛阳南部很多地方一样,这名字与汉光武帝刘秀有关。据说,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夜宿此地,见这里风光秀美、烟云缭绕,忍不住赞道:“真烟云涧也!”刘秀当上皇帝后,这里便改名烟云涧了,当地老百姓则简称这里为“烟涧”。

  从伊川水寨沿着伊河一直向南,驱车走在林阴道上,一路上古代遗址随处可见。东面的九龙岗和莲花山错落有致,很像有古代的城墙遗址横亘其上。出了“鬼门关”(簋门关),便来到烟云涧村。

  到了烟涧北桥,放眼看去,村口矗立着一座硕大的铜鼎雕像,仿古青铜器工厂、商店和市场更是随处可见——如今,让这个古老村落出名的,是仿古青铜器制作。据称,全村有近300户农家制作仿古青铜器,年产值已达到上亿元,实现利税上千万元。

  烟云涧村用传统工艺制作青铜器由来已久。早在商周时期,这里就被古人视为祭祀宝地,村北一带因地下有许多汉代墓穴而被文物部门定为“二级文物保护区”,出土了大量文物。然而,烟云涧青铜制作工艺的真正兴起,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据当地干部介绍,1963年,该村村民方兴庆开始潜心研究仿古青铜器制作技术,青铜器的制作就在烟云涧村应运而生。由于方老先生做的工艺品仿真程度高,初期曾多次被文物、公安部门缉查。当弄清真相后,仿古青铜器的制作也就合法化了。在方兴庆的传授、带动下,烟云涧村村民从20世纪80年代起陆续开始加工仿古青铜器,20世纪90年代初具规模,而后辐射到周边的几个村庄,逐渐形成规模,直到成为远近闻名的“仿古青铜器第一村”。

  2  失蜡法,传统工艺入选“非遗”

  青铜铸造工艺,在古代大致有“合范法”和“失蜡法”两种。

  “合范法”是将模子做好后翻范,做出应有的厚度后,把范合上再加以浇铸。如今,洛阳博物馆就藏有出土于北窑西周青铜作坊遗址的陶范。

  “失蜡法”则稍晚出现,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就是用蜡模代替石模或者泥模,由于蜡更易加工,器物制作出来就更加精巧。

  烟云涧村目前通行的传统工艺就是“失蜡法”。

  如今,方兴庆年事已高,基本不再从事青铜工艺品的制作,年轻一点儿的方长站成为这个“非遗”项目的传承人之一。在他经营的烟云涧青铜器有限公司,方长站向记者演示了传统的工艺制作流程:

  方长站先带记者来到一个简陋的地下室,这是做蜡模的场所,设在地下室是为了保持恒温,怕蜡模融化。在这里,方长站先和工人们一起把融化的蜡油浇灌到一个模子里制作蜡模,然后把蜡模按照要求粘合成型,以备后用。

  接下来,他将耐高温的细泥浆淋至蜡模表面,并撒细砂在泥浆表层,反复多次,使之形成一个圆柱体的石膏模,顶上留有孔洞。

  这些圆柱体的石膏模被集中在一起,送入一个土制的高炉中加温烧烤。此时,石膏模被倒置在炉中。加温后,蜡油就从孔洞中流出,它们被收集起来,以备重复使用。

  石膏模中的蜡油流出后,就形成一个个石膏空腔。石膏空腔被集中摆放在一个浇铸池中,旁边在坩埚中融化好的铜汁就逐次浇灌在其中,铜汁冷却后去壳,就形成了一个个纹饰精美的青铜器。当然,这还只是毛坯,下面还需要打磨,然后用化学药剂进行仿古做旧,这才形成真正的成品。

  方长站说:“所有的工艺流程都是公开的,唯独做旧这个环节,各个厂家的这项工艺都是保密的。”

  手工制作的过程十分繁复,整个周期大约需要一个月。为了保存古老的工艺,加之让仿古工艺更加逼真,工匠们长年累月地坚守着古老的技艺,一以贯之。保持传统,正是烟云涧村的青铜制作工艺被列入洛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原因。

  3  大市场,继承传统走向未来

  在方长站公司的展厅里,“洛阳鼎”、“天子驾六”、“莲鹤方壶”等仿古青铜器精品排列在展柜上,这些精品曾被全国许多大型企事业单位当宝贝收藏摆放。不仅如此,连安阳这样的“青铜器之乡”,其城标司母戊大方鼎也是烟云涧村生产的。

  烟云涧村目前有青铜器加工户近300个,从业人员1000余人。烟云涧生产的青铜器还远销海内外,并且被上海、广东、四川等地的20多个博物馆展出或收藏。

  去年年底,总投资6300万元的洛阳烟云涧青铜文化旅游市场一期工程竣工。一期工程包括青铜器博物馆、综合办公楼、广场、标志和道路、桥梁以及蓄水工程等的建设,累计投资1900万元。该项目完成后,集生产、销售和旅游观光于一体,每年可实现产值2亿元,创利税2000多万元,可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安排下岗职工、农民工以及残疾人3000人就业。

  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公司副经理马柏成一会儿打磨成品,一会儿给成品拍照并发布到网站上。小马说,如今网络销售已经占了销售总收入的20%以上……

  可以预见,这种销售模式将越来越成熟。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烟云涧村的仿古青铜器工艺品制作正顺应新的时代要求,不断向前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