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05版:乐活·讲述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豫西名丑”的艺术人生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2011 年 7 月 25 日 星期    【打印】  
  近日,31米长的竹简篆刻长卷《道德经》,完成了在老子故里鹿邑县的展示,历经8年回到作者常通玉老人身边,这幅长卷是他历时5年创作完成的。他表示要把这幅长卷捐赠给我市有关部门,让更多的人欣赏。
  他的经历充满传奇:曾把豫剧唱进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人送外号“豫西名丑”;后来“杀入”影视界,靠着本色演出,至今片约不断;他研习篆刻,一不小心创造了一项基尼斯世界纪录!让我们看看这位——
“豫西名丑”的艺术人生
□ 记者 杜武 文/图
  老人在家中展示他的竹简篆刻作品。

  1 天才少年变声失败 与“丑”结缘

  常通玉1938年生于孟津。虽然上学较晚,但他自上小学起就喜欢表演,在学校里经常参加歌咏比赛,演过戏曲节目《小放牛》,并获过奖。但他瘦小多病,一场大病使得他不得不辍学在家。

  治好病重回校园的常通玉,先是轻而易举地考上了全县门槛最高的孟津一中,入学还没俩月,又被前来选演员的县剧团一眼相中,从此走上了演艺道路。

  入了剧团,常通玉拼命地学表演。勤奋加上对戏曲良好的感觉,一个月后,他就能演垫场戏了;几个月后,连折子戏也能演了。剧团上下都看好他,每次演出,都给他三份“份钱”。那时候,他每天兜里都揣着钱,早饭时想喝胡辣汤就喝胡辣汤,想喝牛肉汤就喝牛肉汤,一个字:牛!

  作为剧团的重点培养对象,他的前途一片光明。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由于他没有好好地保护嗓子,变声期过后,原本嘹亮的金嗓子变成了一副破锣嗓,靠嗓子吃饭的他一下子蒙了。一段时间的消沉后,他在老师的帮助下,作出沉痛决定,转攻“丑角”和导演专业,并于1959年被送到河南戏剧学校带薪进修。

  2 苦练内功 豫剧唱进中南海

  丑角不好演,为了“喊嗓”,他常常起五更往河滩跑。为了学狗叫,他专门跑到关林会上买来一只小狗,精心喂养,天天观察小狗,狗叫一声,他学一声。

  他住在师傅的隔壁。师傅有个习惯,喜欢半夜起床唱两嗓子,然后倒头接着睡。只要师傅一唱,他就一骨碌坐起来,竖着耳朵细细听,反复揣摩。渐渐地,他演的丑角形象生动、诙谐,刻画人物入木三分,他虽是丑角,却常常一亮相就是满堂彩,人送外号“豫西名丑”。

  1982年,常通玉接到一项重要的任务:带着新编豫剧《金鸡引凤》到北京去演出,地点是人民大会堂和中南海怀仁堂。当时常通玉已是剧团的业务团长兼导演,这部戏正是他导的,他还在戏里饰演“小诸葛”。接到任务,常通玉蒙了,地方戏进京到这两个地方演出,那可是最高规格啊!为了给他打气,豫剧泰斗常香玉亲自前往助阵。

  到北京后,在中南海怀仁堂演出前一晚,他辗转反侧,几乎一宿没合眼。第二天,他第一个登台,发挥很好,给后面的演员鼓了劲,那天的演出很成功。

  第二天他正演着,头顶上一盏聚光灯突然爆炸,巨响传到观众席,惊动了中央首长和身边的警卫,台下有些骚动。正在表演的常通玉在台上看得真切,他并不慌乱,继续演戏。演出结束后合影时,首长夸奖他很镇定,是个好演员。

  在人民大会堂演出后,彭真曾对他说:“你把生产队长给演活了!”接着又问常通玉:“和常香玉是一家人吗?”常通玉回答:“应该叫阿姨吧!”彭真笑着说:“是一家子啊!”当时在场的豫剧大师常香玉笑着说:“通玉跟我家儿子差不多大,叫姑姑就对了!”

  以至于后来,许多观众都觉得常通玉和常香玉是亲戚关系,实际上,他跟常香玉大师非亲非故。

  在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演出,常通玉见到了习仲勋、彭真等领导人,还和他们合了影。他说,那是他一生最难忘的一个星期。原定23天的演出,在北京连续演出达43天。一时间,河南戏名震京华,引起轰动。

  3 “丑星”杀入影视圈 本色演出受欢迎

  1988年,常通玉因工作调动离开了舞台。他寻思,这以后不演戏了,戏瘾犯了可咋办?幸亏,一个河南电视台的导演惦记着他。

  一天,他接到了那个导演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参加电视剧《焦裕禄》的拍摄,演一个民间艺人,他二话没说就去了。后来,这部电视剧荣获第十届“飞天奖”一等奖和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有了那次表演,常通玉惊喜地发现,自己还能演电视剧。

  凭借在舞台上丰富的表演经验,他开始涉足影视表演,并且一发不可收,先后在《黄河东流去》、《达摩祖师》、《喋血龙门》等影视作品中成功饰演角色。

  本色演出是他的法宝,他受到了影视剧导演的一致认可,至今片约不断。“今年,我又接了5部电影、电视剧,其中3部戏我的戏份已经完成。”常通玉对记者说。

  4 痴迷篆刻创造基尼斯世界纪录

  常通玉退休后,对篆刻十分痴迷。原来,在从事豫剧表演时,他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造型,学会了捏泥人。

  退休后,有一次他和好友聊天,好友提醒他,泥人不易保存,可以把捏泥人的功底用在篆刻上。常通玉觉得此话很有道理,于是一心扑在了学习篆刻上。

  2000年,龙门石窟申遗成功,常通玉高兴至极。他想,何不以龙门为素材,创作一幅篆刻作品呢?

  说干就干!他开始收集龙门佛首资料图片。他拿着望远镜,一趟趟往返于家和龙门石窟之间,仔细观察佛龛造像,近距离感悟石窟艺术,在随身携带的速写本上画素描。回到家,他就整理自己的速写本,把这些仿佛带有生命的佛龛画像搬到自己的石刻艺术中。

  因身体原因,常通玉的双手颤抖得连碗都端不起来,他却托人买来了数千块石料,用于篆刻。家人多次劝说他放弃,但他都不肯。他用不停颤抖的双手,靠坚强毅力继续着自己的艺术创作。

  到2007年,常通玉创作出形态各异的龙门佛首印章5288枚。那年5月,他将5288枚印章制成了一幅篆刻长卷,在亲戚朋友的帮助下,以《河南洛阳龙门佛篆刻画长卷》为题,向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提交了申请。  

  几个月后,常通玉接到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的“基尼斯纪录”认证证书。经过严格审核,这幅作品被认定为“世界上数量最多的石刻图像组印长卷”,一时间,老人的举动引起了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

  常通玉还将毛竹自制成竹简,创作出竹简篆刻作品《木兰辞》,此作品被北京一家博物馆收藏。

  十几年前,他萌生了在竹简上刻《道德经》的念头。他买回竹子,把每根竹子劈成8份,每份再切割成40厘米长的竹片,进行刨、铲等处理,再放到锅里煮,最后用刻刀在上面刻《道德经》。几年后,长达31米的竹简篆刻作品《道德经》问世了。为了纪念老子,老子故里鹿邑县领导特意找到常通玉,希望能把这一作品放在鹿邑县长期展览,常通玉欣然应允。

  后来,《道德经》成了老人心头的牵挂,但作品收藏地已物是人非,经过热心人帮助寻找和做工作,这件饱含着老人心血的作品才被辗转送回老人身边。

  如今,常通玉还是闲不下来,至今电影、电视剧片约不断。他说,世间事,只要肯做,七旬老人一样可以创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