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洋文凭 (资料图片) |
|
□新华社记者 李江涛 涂铭 李京华
注册个“教育培训公司”,声称花钱培训就可获得世界名校文凭,还制作“山寨版”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自我认证,骗取信任。北京市警方近期破获一系列“山寨洋文凭”案,查实200多名企业高管“上钩”,被骗金额上千万元。众多企业高管何以被美丽谎言蛊惑?“洋文凭”骗局屡屡发生,背后隐藏着什么行业内幕?记者近日追踪调查,并走进北京市海淀区公安分局看守所,与造假者余某“狱中对话”,听他揭开“山寨洋文凭”地下产业链内幕。
国内开班、美国考察、新加坡答辩,假文凭就这样速成
看守所一间审讯室里,记者见到因非法经营被逮捕的余某。他说,2008年经业内人士介绍,他得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授权,可在国内以这所“世界名校”名义招生办学。
随后,余某租用北大资源大厦的几间办公室,挂牌“哥伦比亚国际学院中国管理中心”,并对外招收MBA(工商管理硕士)、DBA(工商管理博士)课程的学员,聘请老师并租用场地给学员授课,组织答辩。
“除了在国内学习,还会组织学员去美国一次,费用由学员自己承担。”余某说,“一般也就4天时间,说去美国学习,实际就是考察,到处看看玩玩。”
“论文答辩一般安排在新加坡,其实也就是走个形式,不可能不通过。”他说。
速成“洋文凭”费用高昂。“硕士5万多元,博士9万多元,这是我们一般的收费标准。”余某说,不管是MBA还是DBA,只需一年时间,学员就能拿到“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学位。
据海淀区检察院办案人员介绍,2008年到2010年,余某伙同另外两家公司负责人,以招收“哥伦比亚国际学院”MBA、DBA课程学员为名,共收取学员费用207万元。
那么,企业高管花钱买来的“洋文凭”是真的吗?记者通过查询教育部涉外监管信息网发现,所谓的“哥伦比亚国际学院”并不在教育部公布的美国大学名单之列,这所学校颁发的文凭没有得到教育部承认。
招生、培训、发文凭,形成地下产业链圈钱
余某此前在北京中关村从事技术工作,看到不少人开公司倒卖“洋文凭”发财后,他也选择了这条“生财之道”。“这个地下行业已存在10多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余某说。
办理过多起“山寨洋文凭”案的海淀区检察院检察官饶明党说,犯罪嫌疑人设立教育咨询类公司,以公司名义招聘员工,公司之间通常会分段负责招生、培训、论文答辩、颁发学位、学历认证各个环节,“一条龙”的运作模式明显。
余某与另外两家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分工负责,收入分成。学员通过答辩后,由他颁发“哥伦比亚国际学院”的学位证书。
他算了一笔账:“在学员收费中,负责招生的拿40%,交给国外学校20%左右,请老师上课占20%,我们公司能拿20%。”
“招生是利润最丰厚的环节。”他说。在北京,许多公司办公地点选在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校内或附近,或者租赁教室、聘请校内老师,就是为了骗学员报名。
除了“傍名校”,他们还在“洋文凭”校名上费尽心思。有的编造一些“极具吸引力”的国外大学名称,如美国内申大学、美国理工大学等;也有的用亚伯拉罕 ·林肯大学等与美国一些名校相似的名称误导学员。
制作“山寨版”教育部门网站是迷惑人的另一个惯用手段。“洋文凭”造假公司先在互联网上模仿高校网站制作一个“山寨”网站,然后到处发布学校简章及招生宣传信息,之后再仿制教育部学历认证中心网站,进而对自己颁发的学历证书进行“认证”。
余某透露,在北京,从事“山寨洋文凭”业务的公司有100多家。在国内,负责产业链中培训内容的公司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几大城市,而负责招生的公司则遍及全国各地。他预计,这个产业的从业人员至少有几万人。
“我的公司从注册开始,一直没有相关部门上门过问业务。”余某说。监管的缺失,导致各种“教育咨询公司”批量生产“山寨洋文凭”。
“山寨洋文凭”不难识破
企业高管为何趋之若鹜?
近年来,国内不断曝出知名企业家“洋文凭”造假事件,引发公众关注。
海淀区检察院的办案人员告诉记者,仅今年1月至5月,该院就受理了7起利用国外假学历实施的犯罪案件。涉案的几百名受害人中,八成是企业副总经理以上级别的高管人员,甚至还包括杜邦中国集团公司等知名企业的高管。
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正规国外大学文凭不可能只花钱买。为何众多企业高管仍对“山寨洋文凭”趋之若鹜?
“说实话,大部分学员是冲着‘洋学历’的光环来的。”余某说。
科普作家方舟子10多年前就关注“洋文凭热”。他对记者说,许多人就是为给自己脸上贴金,觉得“洋文凭”在手很有面子,而造假公司正是利用这种崇洋媚外的心理才行骗成功的。
“民营企业老板一般学历较低,文化层次不高,也希望能学点东西”,余某说。不少企业高管没有时间或者不想长期学习,这样就为宣称“短期内能迅速获得学历”的“山寨洋文凭”诈骗提供了广阔市场。
学历造假是诚信缺失的突出表现。有关人士说,国内一些花钱买假文凭者即使被曝光,也不会受到严厉惩罚,“这在社会诚信体系健全的国家是不可想象的”。
饶明党等人表示,目前国内教育培训市场亟待规范。特别是“洋文凭”市场乱象丛生,急需加大打击力度。教育、公安、工商等部门应对各地教育培训市场专项调查,对违规与境外合作的机构专项整治。姑息造假者,等于丧失政府监管的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