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恐怖片《夺命心跳》异常火爆,片中所讲述的“心脏移植记忆”也成了观众热议的话题。那么,“心脏移植记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存在吗?心脏移植会改变人的性格吗?
河科大二附院心胸外科主任、主任医师马凯表示,电影中的说法从西医理论上来讲行不通,因为移植的心脏只是一个实质脏器,它并不具备思维、记忆的功能。患者心脏移植后所出现的性情变化,主要是心理因素影响所致。
观众:
“心脏移植”会移植记忆?
影片《夺命心跳》中,林嫣(林熙蕾饰)是一个因心脏移植手术而陷入绝境的女子。她做完心脏移植手术后,陌生女人、夜半呼救等噩梦频频加剧。林嫣认为自己遇到的种种诡异都是移植的心脏带来的,她正慢慢变成死去的心脏主人江北燕……
“移植心脏的同时会移植记忆吗?”看完《夺命心跳》的观众,几乎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疑问。一些观众表示,电影中的恐怖镜头和配乐并不可怕,倒是其中渲染的不少医学概念着实把人吓了一跳。
记者在百度上搜索“器官移植 记忆”发现,电影中的场景其实在现实生活中也有,多见于国外的报道,如美国“心脏移植记忆”病例中有10%这样的状况。国内也有不少案例,如东北人杨孟勇,他在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换心”后,性格大变。他还把每天做的同一个梦的情景记录下来,整理成了一个故事。
医学专家:“心脏记忆”现象存在,心理因素是主因
“心脏只是一个实质脏器,它并不具备思维、记忆的功能,也没有传递记忆的功能。”马凯介绍,从西医理论上讲,“换心”不会带来记忆上的变化。
马凯表示,患者移植了心脏后,由于移植者的心功能状况好转,以前患病的种种症状能够得到缓解改善,整个人的状态较之前会有一定的变化。但是,移植者本身的皮肤、细胞等都还是原有老化的组织器官,其个人状态的变化只是因为移植了颗健康的脏器,使得原有的病情得到了改善而已。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河科大二附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赵东鹰介绍,中医学是宏观医学,中医理论认为心脏的功能,除了“心主血脉”,还认为“心主神明”,即中医认为人体循环系统功能和中枢神经活动都由心脏来体现。
中医学理论著作《素问·灵兰秘典论》中说:“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灵枢·邪客》中记载:“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这里的“君主”和“大主”主要是体现心脏在脏腑中居首要地位。“神明”和“精神”所指的则是人体中枢神经机能活动,心脏居于对精神活动的主宰地位。若从中医学的理论来说,心脏移植对记忆和性格有一定的影响,移植记忆也有一定的可能性。
另外,专家表示,对于“心脏移植记忆”一说,目前在临床上还没有具体的实验加以证明。医学界普遍认为,“换心”出现的记忆偏差和性格变化,主要原因是术后心理变化的影响。
马凯提醒市民,器官移植是一种治疗危重疾病的医疗手段,只有保证良好的心理状态,并注意术后复查复诊,才能延长术后生存年限,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