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九常:曲剧创始人之一,是一位必须载入曲剧史的老艺人。他1909年出生于汝阳县圣王台村,为了学戏,差点儿被活埋。
原来,李九常六七岁时就喜欢听曲子。圣王台村有姚氏三兄弟,都是唱曲子的能手,李九常总喜欢跟着人家,哼哼唧唧学唱戏。
起初,他的父亲没在意,还以为小孩子爱看热闹,就没干涉他。不料这孩子竟迷上了,十几岁时已学得像模像样,很像个“戏子”了——这还了得!他父亲是个绅士,自然容不得儿子入这行,于是心中大怒,动了家法,令人去地里挖了墓坑,把李九常拉过去,就要活埋他。
多亏有人报信,老太太(九常的祖母)知道后,坐上马车赶到地里,哭着说:“你要埋他,就把俺祖孙都埋了算了!”这才救了李九常一命。
虽说这次抗争胜利了,但父亲从此不再管他,骂他“大逆不道”,也不搭理他。挚爱艺术的李九常,反而从此获得了自由,16岁正式学艺,渐渐成名,唱红了汝阳,成为圣王台村农民同乐社的创始人之一。
他主要扮演女子,主攻旦角。他的扮相非常俊俏,姿色照人,行腔讲究,做戏逼真,被观众誉为“仙家娃”。17岁时,他随同乐社到许昌五里堡演出,即引起观众广泛关注。后来,他接连演出《送茶》、《藏舟》、《杀惜》、《烂柯山》等一批花旦戏,一时间声名鹊起。
这一阶段是他演出的黄金期。接下来,关云龙约他到嵩县大章登台演出,又到伊川白沙与朱天水合班演出,还和洛阳大屯的朱六来、张五魁、朱双奇等合班到临汝演出。他们这伙年轻人有活力、有能力,敢与两台梆子戏和一台越调同时打擂,技压群芳,一胜到底。他们还被请到临汝县城的关爷庙、火神庙、钟鼓楼、南门口、州衙门演出,一演就是18天,观众人山人海,把“清官碑”都挤倒了。随后,他们又闯进洛阳极负盛名的“河南舞台”,再度演出成功,轰动了洛阳城。
李九常30岁时已经名噪豫西,20世纪40年代后享誉南阳、开封、西安、敦煌等地。而他对曲剧的贡献,是1926年年底到许昌五里堡演出时,应观众的要求,不在地上踩高跷,第一个走上高台表演,从而使洛阳曲子甩掉高跷,登上了台面,他为曲子戏质的飞跃作出了贡献。
李九常的拿手好戏是《藏舟》、《杀惜》。他的演出绝技是演碰死动作时,双手紧拉衣袖,两臂伸直,脸色变深,两眼吊起,真如死人一般,故有“活死人”之称。李九常1989年病逝,德艺双馨,兼得高寿。
冯兆禄生于1913年,比李九常小几岁,他为唱戏多次遇险,一生非常坎坷。他是洛阳人,1934年拜孙三耀为师,初扮小旦,后扮青衣,终改生行。他扮相俊美,嗓音脆亮,有领导能力,是一位领军人物。
1936年秋,他随师父随军演出,演到汉中,轰动城乡,但演出期间,颠沛流离,生活困顿,军中有一个洛阳火夫同情他,让他换上便衣逃回洛阳。1939年麦收后,他随戏班到外地巡演,再次遇到险情:在过汝河时,至中流,船破欲沉,一船人都快吓死了,多亏船老大技术高超,才转危为安。他们渡过河,到舞阳,返回时一路演到新郑,途中又被蒋军抓壮丁补兵额,多亏一名军官也爱曲剧,让他好一番演唱,才把他放了。
多次遇险,他不再轻易外出了,只在洛阳城内河南舞台演出,偶尔也到近郊演出,断断续续,勉强糊口。
1948年洛阳解放,他的曲剧班仍在河南舞台演出,他被选为曲剧代表,参加了市旧剧改造委员会,很快排出《闹渭州》,这是解放后曲剧的第一个新戏。
次年,曲剧班改名为农民曲剧社,他任社长,改编上演《小二黑结婚》、《战金山》、《借红灯》等,并在剧中担纲主要角色。全市艺人成立联合会,推选他为主席。后来,女演员渐渐多了,他于是改演小生。
1951年秋,他参加中南区会演,在《贫郎恨》中饰王二,该剧获优秀节目奖。1954年春,他和马德山、王振东组成导演组排演《屈原》,从唱腔、表演到服装、道具都进行革新,取得巨大成功。他善于接受新事物,1978年到洛阳市戏校任教。先生亦高寿,数年前才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