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产学研军融合发展平台,让科研成果真正走出科研院所和高校。加快机制和体制创新,把科研院所“逼”向市场,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
《十问洛阳》“五问:科研成果如何走出院所?”不仅切中洛阳经济社会发展与科技实力严重不匹配的症结,更道出科技创新应尽快给力经济转型、城市腾飞的殷殷期盼。
洛阳拥有14家部属科研院所、18家省市骨干科研院所、12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城市每万名职工中拥有专业技术人员达1488人,人才密度全国领先。
这是一座闻名遐迩的科技之城,诞生于斯的一项项重大成果,曾改变中国,影响世界——
化学推进剂及原材料,助推“神舟”系列飞船遨游太空,实现了国人飞天梦想;中国首条0.55毫米超薄浮法玻璃生产线,一举打破国际巨头的长期垄断;国内首套纯低温余热发电设备,成为中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历数一个个亮点,我们曾激动不已。但是,跳出洛阳看洛阳,当看到国内一座座科技新城风生水起时,当看到我们的科技成果异地开花结果时,我们汗颜,我们反思,我们醒悟。
一项技术,可以孵化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可以衍生一个产业;一个产业,可以聚合一个产业集群;一个产业集群,可以辐射一个产业矩阵。
这,就是科技的力量;这,就是创新的魅力。
从资源驱动到创新驱动、从投资拉动到人才拉动,“动力切换”就是加快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建设产学研军紧密融合的平台。
——这个平台,既是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也是企业寻觅核心技术的平台。
到2015年,50家科技咨询机构、10家专利服务机构、1家涉外专利代理机构和2家专利资产评估服务机构,将在洛阳构筑起一个个专利技术信息推广的大平台;服务手段的网络化、自动化,将实现技术和信息通畅自如,将让众多中小企业更容易地寻觅到急需的技术,让科技更好地完成支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使命。
——这个平台,既是创新人才创业创富的平台,也是资本寻求技术支点的平台。
我们不仅将打造洛阳生产力促进中心,还将发展覆盖九县(市)六区的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更将面向优势产业建立5家行业生产力促进中心。运用市场手段配置科技资源,促进区域和行业科技创新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这个平台,既是服务外来企业的平台,也是催生孵化本地产业链的载体。
我们将通过规划建设大学科技园、光谷科技城、生物制药产业园等平台,将各院所预研在研的核心技术引导出来,整合形成智能制造与嵌入式软件产业、工业设计与创意产业、光电产业、生物制药产业、数字存储与处理产业、电子商务产业、信息通讯增值服务产业等。到2015年,洛阳还将在全市发展10家以上科技孵化器,使总孵化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达到1500家、在孵项目超过2000项。
——这个平台,既是聚集技术、资金与人才的硬平台,也是沟通服务、交流市场的软平台。
我们将聘请产学研军合作专员,成立相关合作联谊会,让每位合作专员成为合作的“黏结剂”和“催化剂”。洛阳还将启动产学研军合作示范县(市)区认定工程,市、县、区联动,共同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最应该成为主体,院所最应该大步走向市场。
洛阳正在建立充满活力、科学合理的科技管理体制机制,使创新火花竞相迸发、创新思想不断涌流、创新成果有效转化;洛阳正在大胆革除阻碍科技生产力发展的一切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发挥市场在科技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引导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真正实现产学研军结合,真正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不仅用好政府宏观管理“这只看得见的手”,更要用好市场导向“这只看不见的手”,引导各类创新主体开展有市场价值的创新活动。项目只要列入市重点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建设计划,洛阳都将安排500万~1000万元的建设补助或参股跟进投资。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院所共建产学研合作和技术转移平台,对运行良好的平台,洛阳将给予一次性30万元补助。
——政府科技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把成果转化应用前景作为重要依据;政府科技奖励,把成果转化应用效果作为重要标准。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创新企业(含试点),洛阳给予一次性30万元奖励。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国家863软件孵化器,将大学的综合智力资源优势与其他社会资源优势相结合,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创新人才培养,让优秀科研成果在本地找到“婆家”。
——每年从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中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鼓励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对外开放,实现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产学研军融合需求,使科研院所与企业找到利益契合点,令各种创新要素汇集到创新过程中来。
平台就是桥梁,机制就是催化剂。走出院所的科研成果,动力无穷、能量无穷、创造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