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C03版:经典洛阳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青石常凝英雄气 伊水总泊抗日魂
“活寇准”马骐(上)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3上一篇  
2011 年 8 月 11 日 星期    【打印】  
河洛春秋  洛阳曲剧往事(17)
“活寇准”马骐(上)
□ 记者 孙钦良 通讯员 李晓霞
  日前,我们来到西工区涧东路市曲剧团家属院,采访马骐先生。

  他家面积不大,为迎接我们采访,老先生还开了空调。他已经90岁了,身体硬朗,如今还可登台演唱。

  他14岁正式唱曲剧,从艺70余年,先后在300多出戏中担任主角。他的《寇准背靴》非常有名,其中“下朝来一边走一边长叹”那段唱腔,不少普通百姓都会唱。我们问他:“为啥这段唱腔如此家喻户晓?”

  马骐说:这大概有两个原因,第一是以前没有电视,大喇叭里经常播放这段唱腔,潜移默化,大家学会了;第二是这段唱腔开头几句行腔舒缓,显出一种从容,人们缓步走时,若有放松心境,便容易想到这段唱腔,也就哼唱起来了。

  其实是他演得好、唱得好,是《寇准背靴》太成功了!多年以来,他被誉为“活寇准”,就足以说明问题。

  说起他的演艺生涯,他的话不多,问一句答一句。他说他祖父是逃荒到许昌的,祖上三代白丁,没人念过书,到了他这一代,因是家里的独子,祖父说什么都要让他念书。他7岁进了私塾,14岁时祖父去世,那一年正好遇上国民党到村里抓壮丁,他被抓了去。

  当时,重庆某军19师急需后备物资,马骐的任务是用马匹将物资运往重庆。他牵马行走,马上八里桥时突然惊了,胡乱奔跑。马骐被缰绳拖着,手皮磨掉了,马也跑掉了。没有了马,他只好返回家中。

  他回到家里一想,这样就是逃兵了,抓到会被枪毙。他很害怕,就乖乖地回去找部队。他一路走一路打听,好不容易跟上部队。大家都很惊讶,说:你都走脱了,咋还回来?真是太老实了!他继续跟着往重庆走。

  一路上兵荒马乱,饿殍遍地。到重庆后,部队编制混乱,他所在的队伍只管后勤运输,管理十分松散,根本没提打仗的事。他发现附近有很多河南人,有事没事爱唱曲子,便常去听,也跟着唱。河南老乡对他说:看你的样子适合唱戏,唱戏虽为“下九流”,但总比你当兵强,你学戏吧!

  马骐就跟着戏班,开始了唱戏生涯。

  他入的是“文化社”,入门师傅是宝丰人马文才。他跟着马文才学会了《狐狸仙闹书馆》、《蓝桥会》等。

  “那时,我见啥学啥,没有分行当。”马骐回忆说,“当时的曲剧还停留在‘三小’时期。所谓‘三小’,即小生、小旦、小丑,行当分得不细,演员临上场,需要唱啥就唱啥。当时挣钱不多,连买箱(指戏服道具)的钱都不够,但能顾住嘴。”

  由于战乱,“文化社”不断迁徙和重组,他跟着一路巡演到陕西、甘肃、山西,一直流浪到洛阳解放。据他回忆,当时无论走到哪儿,都是河南人来捧场。河南人在外地很团结,很仗义,一听说有河南曲剧团来演出,大家都来捧个钱场。

  我们以前认为他戏唱得好,一定是科班出身,现在才知道他是在流浪中学成的。他说他刚学戏时嗓音低哑,条件很差,有人讽刺他:“就凭你那瞎嗓子还想唱戏?”琴师不给他吊弦,他气得哭,发誓要争这口气。他起早贪黑,到田野、河边喊嗓子,经常对着井口练声,有时掂个水罐对着喊。天长日久,他终于练成一副浑厚的好嗓子。

  慢慢地,同行和观众开始注意他了,见他扮谁像谁,就给掌声。一次,他扮演老乞丐,唱着唱着,把台下的人全部唱哭了。有人不服气,非要跟他比,结果那人一开腔,哭的人就都笑了起来。

  除了唱得好,马骐还是剧团里少有的识字人,这在当时是被人高看的,因此他既当演员,又兼导演和编剧,20世纪40年代中期,他已是响当当的曲剧艺人了。

  1946年,正在太原演戏的他,受召唤回到老家河南,加入灵宝曲子戏班,后转入渑池“普及曲剧团”。1973年,他被调入洛阳地区曲剧团,任副团长,之后入洛阳市曲剧团直至离休。

  随着曲剧的发展,他专攻老生这一行当,琢磨“安工老生”表演技巧。“安工老生”又叫“唱工老生”,本以唱为主,但他大胆吸收了“做工老生”的表演,如《寇准背靴》中的“帽翅功”、“髯口功”、“踢靴”等,丰富了表现手法。其中的“帽翅功”,是1955年冬他到山西后向蒲剧老艺人阎逢春学的。当天为不打扰阎老师午休,他在雪地里等了半天,真如“程门立雪”一般。

  阎老师见状,将技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马骐如获至宝,走到哪练到哪,一顶帽翅不离头,技巧终于学到手。他还吸取京剧中的“踢飞枪”技巧,将《寇准背靴》最初设计的“脱靴”改为“踢靴”,将靴子踢出,稳稳落到肩上,这很不容易。为练“踢靴”,他付出很多,多次甩靴到头上,甩得轻砸得轻,甩得重砸个包。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十年的舞台生涯,他练就一身过硬功夫,再往下演,也就游刃有余了……

3上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