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梅静帮家人做饭。 |
|
□记者 申利超 见习记者 蒋颖颖 实习生 孙晓茹 特约记者 朱晓玲 文/图
孟津县小浪底镇和贯坡村有这样一家人——父亲名叫王乾,至今未婚,女儿王梅静是他抱养的。王乾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靠种几亩薄地养活家人。
今年18岁的王梅静,她的人生路比其他同龄人崎岖、坎坷;一路走来,她如一剪寒梅傲立雪中。在父亲的努力和支持下,王梅静以理科560分的成绩考入河南大学人民武装学院。
没有血缘的爱,为她点亮生活的灯塔
84岁的爷爷、61岁的父亲、18岁的女儿,这样的家庭组合略显奇怪。聊天中,王乾给了我们答案——16年前,他将两岁的王梅静抱养回家,靠种地、领取几十元低保金支撑整个家庭。
初见王梅静,她身上的蓝格子裙已洗得发白,瘦弱的她说起话来很腼腆。她和她父亲走在前面为我们引路,最终,我们在一孔窑洞前停下脚步。
“现在,我父亲住在窑洞里,我住在不远处的一间小平房里,孩子住在她婶婶家。”王乾说。因为没有房子,三代人分住三地已有很多年,每年春节是他家最热闹的时候。
在这样的条件下,王乾心中“一定要让孩子读大学”的信念一直都没动摇过;而这份没有血缘的爱,让王梅静心中充满了温暖,也为她点亮了生活的灯塔。
一句教诲,为她扬起前行的风帆
和其他孩子一样,王梅静也有无忧的童年。
“上小学时,我什么都不懂,不知道学习是怎么一回事,每天就是按时上学、放学。”王梅静说。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梅静慢慢体会到爸爸在她身上倾注的心血。有天早晨,王梅静起得有点晚,加上下了一夜的雨,通往学校的土路十分难走,她就赖在家里不肯上学。
“爸爸说不去上学,课程会越落越多。”王梅静说,通往学校的路有一个陡坡,下雨地滑,仅能容一个人通过,父亲摔得满身是泥也没吭一声,硬是用锄头一点点“啃”出一条路,把她送到了学校。
路上,看着父亲的背影,她下定决心,今后再也不能让爸爸为自己的学习担心。“考上大学,是咱唯一的出路,也是爸爸最大的愿望”——父亲的教诲为她扬起前行的风帆,直到现在,依然震撼着王梅静的心灵。
寒风凛冽,寒梅雪中终绽放
初中,王梅静第一次离开家住校。没有了父亲的照顾,节俭的生活让她得了胃病。
“家里穷,每周最多只能给她8块钱,平常,我会定期到学校给她送馍。”王乾说。每周三,他去学校给孩子送馍,孩子周末回家时再带一些。
“那时,交学费的日子最难熬。”王梅静说着,眼圈红了起来。父亲总要一趟一趟地往学校跑,请老师再宽限几天。
2008年,王梅静考入孟津一高,这是她对父亲最好的回报。每年1500元的助学金解决了她的学费问题,但生活费问题仍困扰着一贫如洗的王家。
王乾每个月只能给女儿七八十元生活费,剩下的要靠王梅静的婶婶贴补。早上、晚上各1元的饼,中午3元的米饭或者2.5元的面条,是王梅静高中三年的每日三餐。
这样的饮食让王梅静得了胃病,胃痛的折磨、成绩的下滑、家庭困难、村里很多同龄女孩辍学,让王梅静萌发了退学打工挣钱的想法。然而,每当想起父亲的教诲,王梅静就“妥协”了。
王梅静至今也没见过自己的亲生父母,但是她觉得自己并不缺少父爱。记忆中,所有让她感动的事都和爸爸有关。“为了让我上学,爸爸受了很多罪,我也从没见他买过衣服,他穿的都是大伯在外打工时穿旧的衣服,我觉得我爸爸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爸爸。”王梅静安静地说。采访结束时,王梅静告诉了我们她的梦想——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爸爸、爷爷建座新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