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影
阴影 阴影
B15版:独家连载
3上一版  下一版4  
PDF 版PDF版
16 全民“瘾君子”
洛阳网广告
11 如果有下辈子

| 洛阳日报 | 洛阳晚报 | 洛阳商报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

3上一期  下一期4  
 
下一篇4  
2011 年 8 月 16 日 星期    【打印】  
16 全民“瘾君子”
○吕可丁 著
  第一本揭秘中东地区的风情笔记

  在每星期一次的自由讨论课上,阿拉伯老师用他一贯的言简意赅作风向我们介绍了也门的风俗。他说,在也门你常会遇到这样两种人,一种是嚼卡特叶的,另一种是举咖啡杯的。当然,也有第三种人,那就是二者兼有的。总之,这里的人都是“瘾君子”。

  他发给每人一张纸,上面印有关于卡特叶的传说。与许多民族的传说一样,这个故事也是发生在一个倒霉的放羊娃身上。说的是有个放羊娃儿发现羊群里一只公羊精神奇佳,就偷偷地跟踪这只羊。走到一片不知名的矮树林里,他看见公羊正半立起来咀嚼叶子,放羊娃摘下叶子嚼了嚼。后来竟然越嚼越兴奋,越嚼越上瘾,甚至产生了一种欲罢不能的感觉。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卡特叶受到了所有人的欢迎,传到也门后保留了下来,摇身一变成了也门的特产。

  关于这个故事的另一个版本,说山羊吃的不是卡特叶,而是产自也门摩卡的咖啡果。这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卡特叶和咖啡果对也门人来说,都是欲罢不能的“尤物”。

  卡特叶其实是一种微型毒品,这种矮灌木的叶子和大麻属于同科,味道甘辛苦涩,咀嚼能成瘾,让人产生飘飘欲仙的感觉。很多阿拉伯国家都将其列为禁品,禁止种植和销售。但在也门,人们仍可以见到大片的卡特园。究其原因不外乎是从总统到平民,举国上下都是“瘾君子”,卡特叶已融入也门的文化之中,就像牛奶和红茶一般——没有了牛奶的红茶不能称为红茶,没有了卡特叶的也门不能称为也门。

  关于摩卡咖啡,各位咖啡发烧友可能都知道,咖啡中有“八大金刚”:摩卡咖啡、蓝山咖啡、巴西咖啡、曼特宁咖啡、爪哇咖啡、肯尼亚咖啡、哥伦比亚咖啡和哥斯达黎加咖啡,其中的摩卡咖啡就是产自也门。

  摩卡又名莫加,意思是巧克力咖啡。它的名字就是以位于也门的红海海边小镇摩卡命名的。据说这个港口小镇在15世纪时垄断了咖啡的出口贸易,对销往阿拉伯半岛区域的咖啡贸易影响特别大。但是,我这个来自茶叶之乡的人没听说过这些洋玩意儿。

  有一次,我在公共厨房里当着来自摩卡的小同学胡露德的面泡雀巢咖啡,被人家夺过去狠狠地鄙视了一番,我这才知道被国内众小资追捧的雀巢咖啡,充其量就是肯德基般的垃圾食品,在酷爱饮咖啡的也门人心目中就是“下里巴人”,根本拿不出手。

  为了让我这个咖啡白痴见识一下什么是“阳春白雪”,胡露德变戏法似的从自己的柜子里端出了一份小得不能再小的咖啡具——一个碗大的带柄开水壶,半个手掌大的小茶杯,还有个比挖耳勺大不了多少的铜勺子。

  胡露德制作咖啡的方法有些奇特,煮水、切姜片、舀白糖,俨然一副煮姜汤的架势。不过后来“主角”的登场解答了我的疑惑,一纸包的黑色粉末,胡露德舀了少许泡在沸水里,加了姜、糖之后盛在小杯里,自己先饮了一口,剩下的半杯递给了我。我咽下肚后,半天才反应过来,原来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正宗摩卡咖啡,国内咖啡馆里卖的奶沫什么的混合物只是个冒牌货。只可惜这个味道太严肃正经,十几种香料混合起来的浓烈味道让我顿时想起了姜汤,还是国内的咖啡味道可人。

  认识了传说中的摩卡咖啡后,我开始留意到,也门大街小巷的咖啡馆里面无一例外都有摩卡咖啡的踪影。对于也门人,一小杯摩卡咖啡加半个面包就是一顿丰盛的早餐,有些更是连面包也省去,一杯咖啡就能凑合一上午。

  如果说卡特叶是男人的嗜好,那么摩卡则无疑是女人的最爱。每天下午3点,女人的茶话会就开始了。宿舍里的每个也门女孩几乎都有自己的一套咖啡具,她们也曾企图把我拉进咖友圈,但从小厌恶喝中药的我对此十分惧怕,索性每次自带一杯雀巢咖啡,在众人的鄙视下欣然饮用。

下一篇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