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无君子不养艺人。”我依此推论:“无剧作家不养剧团。”你想啊,若没人写剧本,情节从何来?人物从何来?但人们往往只认名演员,忘了剧作家。这里,我要写写路继贤,他是著名剧作家,对河南曲剧有贡献。在《洛阳市戏曲志》剧作家一章中,他位居第一。
他创作和与人合编的剧目有:《洛阳令》、《扒瓜园》、《掩护》、《游乡》、《买牛》、《胡迪骂阎》、《王聪儿》、《绿珠》、《西蜀梦》、《血染玉璧书》等。这些都是响当当的经典剧目。
他还有一些作品,压根儿不署自己的名字。起初我不知为什么,后来看到一篇文章,才知道了原因:“只因他在政治上有诸多不幸,1957年被划为右派,下放到洛阳市曲剧团监督劳动。当时的政治环境令人相信:你是右派,让你参与剧本创作就是看得起你了!你编写的戏自然不会让你署名。正像那年月曲剧名丑王振东(亦被划为右派)一样,在剧团劳动改造期间,挨批还得演戏,在后台被管制得低头皱眉,到前台还得眉开眼笑地演丑角。有时,他唱了整场《卷席筒》,出戏院看见戏牌上写的却是别人的名字。”(引自《曲剧老剧作家路继贤及他的主要作品介绍》)
当时,路继贤的境遇与王振东差不多。我市另一位剧作家李学庭说:“一次,路老师与我谈起这些,竟放声大哭起来。”路先生一生儒雅,若不到伤心处,他也不至于这样。他1928年出生于扶沟县城,其祖父是清末儒生,其父亲、伯父都毕业于北京政法大学,书香门第,家学深厚,使得他儒雅而有才华。
他因谙熟音律,受到艺术大师崔嵬的器重,崔嵬让他随大学文工团渡江南下,次年他被推荐到武汉中南文艺学院音乐系深造。他用4年时间完成20万字的《河南梆子音乐》专著,这是新中国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豫剧音乐研究专著。接着,他出版了《河南梆子男声唱腔的改革问题》和《河南大调曲子集》两本研究专著。
1952年,他被调到中南人民艺术剧院从事剧目创作改编工作;1953年,他赴朝鲜慰问演出;1956年中南区撤销,他被调入洛阳市文化局。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他在1958年根据一蓝本,编写出曲剧小品《掩护》,这出戏角色较少,只有7个演员,写的是抗战时期八路军通信员小李,通过敌人封锁线时不幸受伤,被敌追赶,行至河边,在渔家父女的巧妙掩护下,终于完成任务的故事。
那真叫一出好戏!我小时候最爱看。记得开场是渔家父女划船而来,女儿、父亲一人分唱一句:漳河夜雾迷茫茫,踏波踩浪离村庄。双桨拨开千层浪,黑夜里行船要提防。连日来鬼子大扫荡,两岸的渔村遭了殃。白天不能把河下,俺父女打鱼趁月光。
我觉得这唱词写得好,是因几句话就把时代背景交代清楚了:时间是深夜,地点是漳河,为啥夜晚打鱼?只因鬼子白天扫荡。接下来的唱词是:苦难里更把亲人想,盼望着八路军快回乡;赵队长昨天对我讲,八路军就在东山岗!这几句也很简练,点出了群众和八路军的鱼水情谊,揭示了《掩护》的主旨,同时也提醒观众那位八路军通信员马上就要出场了。
不知他当时是咋写剧本的,但肯定他有深厚生活基础,这唱词一气呵成,没有半点磕绊,行文一定很快。这显示了他的才华,显示了他利用人物推进情节的驾驭能力。
《掩护》虽是现代戏,但其程式化可与古典戏媲美,唱念做打很有层次,父女俩划船的技巧和动作,与剧中人物的心情相辅相成,撒网、捕鱼、抓鱼,还有打到一条小鱼后,女儿显出失望,父亲却很大度,让她放掉小鱼,女儿在发现和放生小鱼时的喜、嗔、惊、静,处理得既自然又真实。小鱼入水逃生时,音乐用曲胡弦点,丝丝入水之音,舒缓而灵动,简直美不胜收,难怪京剧也屈尊移植了曲剧《掩护》。
1979年,他新编的历史剧《洛阳令》在洛阳问世,他以饱满的热情,讴歌了执法如山、抬棺上任、不惧皇亲、誓死执法的强项令董宣,台上之凛然正气,台下之雷鸣掌声,该剧感动过无数观众,社会反响极大。我省豫剧院为了移植此戏,特派要员来到洛阳,将路继贤请到郑州指导排演,并由豫剧名家唐喜成主演该剧,轰动全国,省内外30多个剧团竞相搬演,该剧1979年参加新中国成立30周年献演,荣获二等奖。
路继贤加工整理的《游乡》、《扒瓜园》、《买牛》都很成功,受到首都观众和新闻媒体的盛赞。当时的《剧本》月刊,选发了《游乡》和《扒瓜园》,遗憾的是署名中又没他。
路先生于2004年去世。关于他的“署名”问题,我想观众心里都有数。